第A01版:A01

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

◇本报记者  班晓悦  李晶

春回大地,全国人民喜气洋洋欢度春节。新的一年,我们向着美好生活再出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时代1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齐头并进,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在希望的田野间,在繁华的城市里,新时代奋斗路上的好日子红红火火,绘就美好生活新画卷。

新时代中国生机盎然

“春节期间,我回到家乡,看到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破旧的土房被亮丽的楼房取代,村里盖了新的小学和村级服务中心……”谈起在湖南福炎村新春调研时的见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兴致颇高,如今人民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了,老百姓的幸福感日益增强,对未来的美好生活越来越有信心”。

自2016年起,新疆师范大学文化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严学勤在南疆地区持续开展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领域的调研,亲眼见证了“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脱贫摘帽的历史进程。当记者问到今春的调研收获,他先发来了一张在疏附县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拍摄的照片,一颗颗红彤彤的火龙果跃入眼帘。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增产又增效。据他介绍,疏附县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是这两年广州对口援疆的成果,通过粤菜疆种、疆菜输粤”新模式,促进了当地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诗经》中的“小康”一词,凝练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历史上不曾有任何朝代实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的全面小康,唯有在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荣光。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莫启扬表示,过上好日子,是人民最根本、最朴素的愿望。如今小康梦圆,县县通高速、村村通硬化路,我们正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昂首阔步。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何中华认为,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小康目标的实现,为美好生活的到来打下了坚实基础。现在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这种大中国的市场活力在票证年代是难以想象的。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吴瑛谈道,当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融合的消费生态系统正在加速形成,给城乡居民带来了极大的便捷,美好生活的真实体验变得触手可及。

人民的日子越过越好,体现在多个维度、多个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项目评估与战略规划研究咨询中心主任王宏伟认为,“好日子”是个相对概念。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人对“好日子”有着不同的标准。针对我国农村人口占比较大的现实国情,保障广大农民衣食无忧是“好日子”的基本标准。同时,“好日子”又是个动态概念。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需求层次将不断提高,“好日子”的标准必然不断升级,这深刻反映新时代中国的伟大进步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认同和新期待,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使命与中华民族的美好追求总是紧密相连。

接续奋斗创造奋进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千方百计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过上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目的。这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始终不渝、毫不动摇。

基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朴素表达,是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莫启扬表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必然是我们党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与实践诉求。严学勤认为,我们党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生活品质稳步提高的重要前提。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孟强认为,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一百多年来奋斗、创造、积累的伟大成就,极大激发了中国人民创造力,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了社会演进活力。文军表示,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也是党中央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反复强调的社会政策顶层设计的指导思想。构建全面发展性社会政策体系,完善高效的社会治理体系,为老百姓的高品质生活提供了坚实保障。

王宏伟提出,高品质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奋发努力、锐意进取。比如,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员从生产和监管两端发力,生产出更多更好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切实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通过不断潜心研究,推动核心技术创新突破,保障高水平供给;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通过不断改进教育模式,培养出高质量人才队伍;从事医疗工作的人员积极推进医疗与智能制造相结合,不断提高医疗的精准化与智慧化水平。

历史的长河波澜壮阔,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创造了奋进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是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全民族的事业。何中华满怀深情地谈道,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才换来了今天来之不易的好日子。我们不仅要加倍珍惜今天的好日子,更要沿着党指引的正确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奋斗。在吴瑛看来,今天的好日子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各族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成果。各族人民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史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家园,铸就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唯有筑牢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方能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莫启扬信心满满地表示,伟大建党精神构成了党的精神谱系在逻辑上的起点,精神之源指引千秋伟业,坚持不懈奋斗,我们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好!

实干开创更美好未来

回顾刚刚过去的壬寅虎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团结奋斗,战胜了各种困难和挑战,各条战线都取得了新的成绩。我们靠实干创造了辉煌的过去,还要靠实干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希望与挑战并存。在充满光荣与梦想的新征程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大有可为。何中华认为,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寻求不断的发展,不仅需要有足够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而且需要有扎实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责任把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当代中国人极具时代风貌的美好生活所展现出来的“中国故事”,升华为富有时代理据的“中国叙事”,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贡献“中国智慧”。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文军建议,要加快各领域的改革创新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尤其是要平衡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利益关系,及时回应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尽最大可能满足最广大群众的生活需求。为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主动作为,扎实推进重大基础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学理研究,积极为党和政府提供更加有效的咨政服务。吴瑛表示,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胸怀“国之大者”,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奋力前行,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未来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独具社会主义发展特色,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步改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全面增强。对此,何中华提出,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我们在不断提升物质文明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把握好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切实深化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研究,为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提供学理支撑。

在孟强看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回应时代迫切需要,有效发挥咨政建言与社会服务功能,要提高政治站位,要处理好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与吸收借鉴全球先进知识之间的关系,善于发现他山之石,谦虚学习别国先进经验和既有可行做法,将国外有益经验与本国创新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完成本土性转化。莫启扬表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正确认识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既要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做好文化传承与创新,增强民族自信,也要基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实践,加强区域与国别研究,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助力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同时,要依照“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这个要求,在高水平开放中切实加强发展和安全研究,为新时代统筹发展和安全实践探索多维路径。

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奋斗的脚步永不停歇。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是艰辛的、曲折的、长期的,创造幸福生活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新时代的奋斗者不仅是物质富有的人,也是精神富足的人,在此进程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汇成新时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集体记忆,彰显着新时代的万千气象。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不是走马观花或坐享其成等来的。正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焕发的伟大奋斗精神,在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奋斗实践中,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创造了我们的美好生活,并将在未来的新征程中续写新的奋进篇章,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