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泰民族﹄的学旅与洞见
◇胡晓晴
中国与周边国家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休戚与共,居住着许多跨境而居的民族。傣泰民族就是一个典型的跨境民族。傣泰民族自古频繁迁移,由云南向老挝、越南、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不断迁徙,最终形成了以云南为源头的傣泰民族文化圈。郑晓云撰写的《傣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多样性研究》一书,对傣泰民族历史迁徙的过程、文化多样性的形成及当代面临的全球化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在民族学研究中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行走于傣泰民族中的探秘者。20世纪80年代,郑晓云从云南大学毕业,用近40年的执著与坚守,辛勤耕耘在傣泰民族文化的沃土间,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作为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他推出《傣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多样性研究》《傣泰民族研究文集》和《泰国傣泐人的历史、文化认同与区域和谐》三部著作。其中,傣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多样性研究》是一部全面研究中国和东南亚傣泰民族历史、文化多样性的学术专著,拓宽了傣泰民族文化研究的范围,提出了利用中国和周边跨境民族的历史渊源,构建中国和谐边疆和增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新理念。
蔡元培在《说民族学》一文中指出:“民族学是一种考察各民族的文化而从事于记录或比较的学问。”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整体样貌及其历史演进过程,需要以耐心扎实的田野调查与实地采访作为基础。该著作正是作者基于扎实的田野调查工作完成的。从1983第一次造访西双版纳大勐龙镇曼飞龙村开始,郑晓云就将其作为一个长期研究的基地,几十年来一直进行跟踪式的田野回访,从未间断。他在这里扎根,但并未将研究局限于此。与此同时,他还对其他傣族聚居地区开展了大量的田野调查研究。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作者将田野考察的足迹拓展到周边国家,对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泰人文化与社会进行实地考察,前往美国丹佛市实地调查了美国泰泐人的状况,获取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作者以这些文献资料与访谈笔记为基础,对傣泰先民南迁的路线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作者聚焦于能够展示出民族文化特征、内部结构及其演变过程的关键要素,注重以典型个案的细部特征来反映事物的性质。傣泰民族的分布和生存是客观的,但是他们的状况目前外界所知以及学术界的研究却是非常有限的。在这点上来说,作者经过长期不懈的学术探索作出了突出贡献。
宏大视野下的精细研究。中国的傣族与东南亚地区的泰人有着共同的民族渊源,郑晓云尝试以一种宏大的视野进行比较研究。该书探讨了居住在中国和周边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国家傣泰民族人民的历史发展过程和今天的生成发展状况,以及地理大空间和国家分布中所形成的傣泰民族文化多样性。对于这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发展现状的把握,是傣泰民族今天最重要的“族情”。全书从两方面论述了傣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一方面,由于地理环境、支系以及长期的历史迁徙所形成的传统意义上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与居住国文化相融合,受到全球化影响而形成的当代意义上的多样性。正是因为这种文化的多样性,傣泰民族文化在与不同国家的主流文化相互交流时,并不会发生冲突,而是体现出一种包容性,能够在保存本民族主体文化的基础上吸收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在对傣泰民族发展态势宏观把握的基础上,郑晓云进行了大量的微观研究,从心理特征、水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节日文化、婚姻与家庭等方面对中国傣族与东南亚国家泰人的文化特征展开了具体、分门别类的阐述和比较研究,这种宏观和微观相兼的研究增强了这本学术著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跨境民族的民族与国家认同路径探讨。如何在全球化过程中强化中国傣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是关系边疆稳定与国家未来发展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傣泰民族分享着很多共同的文化传统乃至历史记忆,有着共同的分布地域、生计基础、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在傣泰文化圈内存在着最基本的民族认同,加上相邻国家间长期的探亲访友、通婚互市、节日聚会等民间交往活动的开展,傣泰民族间在情感、信念等心理层面的民族归属与认同感不会因为国界的存在而消失。郑晓云站在中国的角度上,探讨了如何强化人们对中国国家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构建同处于傣泰民族文化圈中的傣泰民族人民的和谐关系。郑晓云提出在经营与周边国家的傣泰民族关系时,要将其作为一种和平的资源对待和利用。傣泰民族共同的历史渊源与民族文化,是这一地区和平、合作与发展的重要资源,要利用好这一资源,使之成为民心相通的基础。这对于加强周边不同国家间社会、经济与文化交往,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