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观念下的明清货币史研究
◇杨国安
明清货币史自民国以来便是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直接影响了民国政府的货币改革,相关论著迭出。彭信威先生所著《中国货币史》是其中的扛鼎之作,最早从全球史视野审视明清时期海外白银流入和白银购买力等。进入21世纪以来,“白银货币化”成为国际学术热点,学界对白银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不过,纵览学界有关白银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明代,没有对明清进行长时段的贯通性考察。在明清货币体系中,除了白银以外还有铜钱。倘若过度瞩目于白银而抛开银、钱两种货币的竞争,则难以理解货币流通演变的实际状态。此外,货币流通存在地区差异,与日常经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要想深化明清货币史研究,无疑需要在史料、方法与视野方面进行创新和开拓。
张宁所著《15—19世纪中国货币流通变革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聚焦于明清货币金融史的主题——银、钱并用币制的形成与演变,打通明清的断代界限,以货币流通为中心线索,既自上而下关注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又自下而上关注民间货币流通的实际状况,强调地域差异和地域特色。该书在研究银钱并用的货币体制演变之时,强调银两和铜钱作为流通货币各有优劣,反对重银轻钱的传统观点。
在治史理念上,该书极力推崇并贯穿于其中的是整体史观念,即以货币流通为中心,进行长时段、多维度的学术探究。该书深受年鉴学派方法的影响,在时段上,有鉴于货币制度的演变是跨越朝代的历史现象,突破了以往将明清分段研究的局限性,以货币流通为切入点,展开了长达5个世纪的货币史研究;在视野上,不仅研究国家货币政策演变,而且深入探析货币政策在实际社会经济中产生了何种影响,展现了明清货币制度下国用与民生的关系。
就治史方法而言,该书在史料上致力于新史料的挖掘与解读。货币史研究之所以是冷门,史料零星分散是重要原因,而有关民间货币流通的史料更加稀少。该书除了充分挖掘传统文献史料以外,格外重视新史料的挖掘,并结合货币史与钱币学,以二重证据法将银锭、民间钱票等实物与文献史料互证,增强了研究的技术性和史料实证价值。该书通过切近民间基层社会的草根型货币史料,充分展现了古人日常使用货币的具体情形,既体现了史学“以人为本”的学术立场,又以生活为中心,从日常生活领域挖掘新资源。同时,该书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尽可能对各地区货币流通进行数量化考察。
在大量第一手史料的基础上,该书使用区域分析方法,力图构建一个金融地理分析框架。中国山川纵横、疆域辽阔,在古代交通不发达、各地经济联系与市场整合较为落后的时代,形成了各具特点、相对独立的经济区,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货币区。明清时期货币流通的区域差异建立在历史经济地理格局基础上,并受到货币生产(流入)的地理位置、贸易路线、商帮流动及城乡差别等诸多因素影响。该书首次指出明代中叶形成且影响直达清初的“行钱之地”与“行银之地”的分布,以及从清中叶到鸦片战争前夕形成4大货币区的过程。货币区一旦形成,既有稳定性,又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动态变化。
从治史目标来看,该书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于不疑处有疑,敢于打破常规,在某些重要学术问题上进行创新性研究,提出独到见解,与史学界展开充分的学术对话。货币史领域在许多重要问题上的主流认识仍然受到陈旧观念的束缚,特别是长期流行“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的金融史成说。该书通过缜密的考证,对于该成说提出了有理有据的质疑。指出在银钱并用币制的两个阶段,这一说法都不是普遍规律,只在有限的范围内勉强成立。在民间货币流通中,银两和铜钱经常不遵循“大数”和“小数”的界限,而是侵入对方的势力范围。如银两作为贵金属货币,不便于细微交易,但16—17世纪却有大量用分、厘(一分银子重约0.37克)计算物价、收入或者以低至一两分银子交易支付的“小数用银”史料;又如铜钱币值细微,大量搬运计数艰难,但乾嘉以降却出现越来越多的几百吊、数千吊“大数用钱”的史料,还有许多大商埠通用制钱本位的记载。
此外,该书还澄清了某些广为流传的误说,如“纹银是一种全国性的假想的标准银,成色是千分之九三五点三七四”的成说,作者认为这在史料上无依据、技术上不可能,财政收支的“纹银”成色在九九(含银99%)以上,民间纹银成色因地因用途而不同,一般在九五(含银95%)以上;又如以往认为18世纪“铜钱代替银被大量使用”是货币史上的倒退现象,作者质疑了这种线性的进步史观,从铸币(制钱)对称量货币(银两)的优势出发,说明其合理性。诸如此类明清货币史领域流行的各种概念和观点,该书都做出了或详或略的独到阐释,体现了作者十几年来潜心货币史研究的学术创新和学术成就。
概言之,该书基于历史学的时空观念,关注民间货币流通的实际状况和地域差异,自下而上地进行长时段整体研究,体现了中国货币史研究新的发展方向,也成为明清货币史研究新的学术增长点。当然,货币史研究十分复杂,还有很多重要问题有待发掘。相信该书作者以此为契机,继续探索,定能有新的发现。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