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国特色农业强国之路
■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将是中国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各地农机部门协调各方资源,不断增强现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图为黑龙江双鸭山集贤县东兴村村民进行玉米脱粒。图片来源:CFP
◇本报记者 明海英
2月13日,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指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的深刻论断,到“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再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奋进号角,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一以贯之。
顺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基本趋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吴海涛看来,这是基于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农情和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经验作出的重要判断,表明我国在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之后,已经具备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基本条件。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姜长云表示,这展示了打造与我国大国地位相称的农业强国的决心和信心,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建党100多年来,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是第一次。这是党中央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大局出发,基于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任务所进行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表示,农业强国建设与农业现代化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农业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前提和底线保证;农业强国建设要求以较高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基准,逐步缩小与其他农业强国之间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差距。现代农业强国不仅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还应在世界农业发展或某些重要领域中处于领先和强势地位,发挥引领作用和重要影响。
建设与我国大国地位相称的强势农业,保障十几亿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促使农业从业者的收入增长,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确保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不受制于人,逐步提升我国农业在全球竞争力的目标任务,不仅体现了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认为,从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看农业强国建设,其基本定位要求是坚持以我为主的产业安全观,以自己的资源解决自己的问题,以自己的供给满足自己的需求。因此,增产增收构成了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两大目标。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罗必良表示,建设农业强国的核心是要不断提升安全保障力、资源控制力和国际竞争力,并在可保障性强、可持续性强、可动员性强、可防范性强、可拓展性强五方面作出持续努力。
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应该充分利用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的有利条件,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姜长云表示,由于人口规模巨大,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也在不断催生新型消费需求。此外,我国幅员辽阔,许多地方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民间技艺和历史文化基础,为小众产业发展和满足个性、细分、长尾市场需求提供了便利。
农业蕴含多重功能。在生态方面,农业在水土保持、气候调节、固碳减排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持方面具有多重价值;在人文方面,中国农耕文明所秉承的“顺天应时、约取节用、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生存智慧和生态哲学具有突出的时代价值;在康养方面,农业的田园风光和村落的人文景观有着不可估量的开发价值与潜在收益价值;在社会方面,农业是农户生计可持续的根本保障,也是维系农村社会安全稳定的压舱石。罗必良强调,建设农业强国,必须拓展农业多元价值功能与增收空间,促进农民走向共同富裕。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的生态、人文、康养和社会功能,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功能性收入与生态资产的财产性收入,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促进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此次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强调了要“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姜长云表示,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完善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尽管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将在总体上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但是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要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程度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相适应。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中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坚持的主线。他强调,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越是向农业渗透,越需要加强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建设。
中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形态是小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将是中国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所在。罗必良表示,必须大力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融合,强化对各类种粮主体的组织动员与行为激励。首先,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性与社会化服务,将小农户卷入农业分工并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之中。其次,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坚持农村基本制度不动摇的基础上,既要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与集中形成的土地规模经营,又要发展社会化服务外包与托管形成的服务规模经营,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促进农业增产提质增效。此外,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大食物观激发多元农业资源禀赋,保障农业产业安全。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与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增加从业者的就业机会,提升农业竞争力。
要建立和完善农业强国支撑体系,创新农业补贴和保障手段,明确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扶持重点,以建设农业强省、农业强市、农业强县为主抓手,大力提升农业发展内生能力,增强农业发展韧性。魏后凯表示,首先,要分地区梯次推进。鉴于中国不同区域和省份间农业生产条件有很大不同,各地必须结合农业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强农发展道路。其次,分产业有序推进。遵循农业现代化不同阶段的产业比较优势,按照建设农业强国的要求,明确“农业强”的产业发展优先顺序,未来要重点突破现代种业、农机装备制造业和智慧农业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最后,分主体典型推进。主体强是农业强国的重要体现。随着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和农地规模化、集约化的推进,农业生产进一步向专业化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集中,经营主体的分工与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面向未来的农业强国建设,需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让高素质农民群体成为中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经营主力,激活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能动性,以农业专业化、主体多元化和经营多样化应对农业土地分散、劳动力兼业化等带来的挑战。
借鉴农业强国经验
与美国的资源农业、日本的精细农业、以色列的灌溉农业、荷兰的设施农业相比,我国农业最大的优势是多元化。张红宇说,这不仅表现在农业资源禀赋多元,也表现在农业产业、产品类型多元。东北地区土地连片适宜大规模粮食生产;西北地区地多水缺适宜旱作农业生产;东部沿海和大都市地区劳动力、技术、资本相对丰富,适宜发展都市农业和“菜篮子”产品生产;西南山区适宜特色产业发展。要通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障农业产业安全主动权;通过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发展,提高农业效益,增加从业者就业机会,提升农业竞争力,释放乡村产业多重功能。张红宇强调,大国农业要充分体现农业多元特征和乡村多重功能。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产出,满足国民对重要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这是全世界各国农业发展共同的目标任务,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髓几千年来生生不息,需要传承、发展、提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乡村是主战场,要保障重要农产品充分供给,传承发展农耕文化,理解生态环境赋予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深刻内涵。
要基于对我国国情农情、发展阶段、发展环境的科学分析,加强对农业强国建设历史经验、普遍规律的批判性借鉴和吸收改造。在姜长云看来,应加强并创新对农业强国建设的政策支持,推动我国农业强国建设行稳致远。他表示,要在战略上重视强化系统思维,促进农业强国建设有效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中,并形成富有自身特色的政策支持体系;强化结构思维,高度重视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总量矛盾趋势性减弱、结构性矛盾明显增强的趋势,防止用解决总量矛盾的办法来解决结构性矛盾;强化融合发展思维,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村看农村,通过推进农业农村融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强化历史思维,注意新发展阶段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带来的新要求新挑战,增强农业支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发展的底线思维,通过优化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和农业风险管理,有效应对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的发生,增强农业农村发展韧性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走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建设之路,不仅要遵循全球农业强国发展的一般规律,更要从我国的国情农情出发,立足中国农业的资源禀赋、产业特征、经营方式、政策支持和发展要求,依托双层经营体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魏后凯表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农村土地属集体所有,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重要作用。同时,农业强国道路需要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模式,体现出差异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