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A02

空间视角开启文学研究新维度

◇本报记者  张杰

人文社会科学“空间转向”的崛起对文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文学研究对空间的关注,使文学研究从“时间思维”转向“空间思维”。在文学研究领域,空间叙事和空间批评已成为空间研究的热点话题。空间性视角不仅为重新解读文学作品提供了新途径,也成为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研究中的重要维度,空间性文学研究有望成为文学研究新的增长点。

空间转向开启文学研究新视域

20世纪末以来,“空间转向”深刻影响了包括文学研究在内的人文社科领域,展示出巨大影响力。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陈丽表示,对文学研究而言,空间理论的意义不在于提供具体的文学研究新方法,而在于提供了颇具颠覆性的认识论,凸显了空间在知识体系和文学表征中的重要地位。文学研究领域对于“空间”的关注发轫于空间的哲学和社会学属性,逐渐过渡到文本研究的具体理论、角度和方法。文学作家和研究学者踊跃投身于这一尚未完全成型的学术沃土,将对空间的新认识、新感悟与文学创作、文学阅读和文学研究的原有理论方法等结合起来,推动了空间文学批评的当代发展。

文学的“空间转向”主要受到人文社科领域整体性“空间转向”的影响。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方英告诉记者,其中最重要的影响来自两方面,一是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福柯等人的空间理论,二是英美人文地理学关于地方的强调和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和批判地理学对“地理学想象”的强调。在她看来,虽然无法确定文学研究的“空间转向”发生的具体时间,也难以明确划分文学空间研究发展的具体阶段,但可以确定的是,国内外文学研究的“空间转向”主要发生于21世纪,尤其是最近15年,并呈现出快速发展、不断深入、借鉴多学科空间理论和概念、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特点。方英介绍说,我国文学研究的“空间转向”经历了由译介、研究到产出理论话语、建构理论体系的过程。其中最突出的几个领域为:空间叙事研究的蓬勃发展、建立“文学地理学”子学科的努力、“空间批评”的提出和相关理论探索与批评实践、空间美学研究、文学地图学研究等。

长期以来,时间话语处于文学研究的主导地位,地理、空间、环境等在文学研究中往往处于从属地位,被视为空旷的背景和事件发生的场所。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颜桂堤认为,文学研究领域对“空间”的关注经历了持续而深刻的转向。近年来,文学研究中的空间或地理词汇越来越多。如果说巴什拉、布朗肖、列斐伏尔等人的空间诗学探索标志着文学研究“空间转向”的开启,那么,后现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文学地理学、空间批评等新兴学科的诞生则标志着文学研究“空间转向”的正式确立。而今,空间连同空间性、场域、制图学、空间批评、文学地理学、地理批评等相关概念已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关键术语。

影响当代文艺理论走向

以空间为导向的文学研究在实质上极大地促进了当代文学批评的变革,把越来越多的评论目光吸引到空间、地方和文学的动态关系上。陈丽通过在相关期刊数据库中以“空间性”为关键词搜索发现,相关研究成果在21世纪以来出现大幅增长并一直居高不下,这说明空间文学研究已经成为文学研究新的增长点。随着空间概念日益前景化,我们看待和研究作家创作的角度也有了全新发展。这种研究不再局限于传统对于地域文学的简单外部地理关注,还拓展到地图和地理意识在作家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空间在文本结构和意义再现中的重要功能等。

“文学空间研究已成为文学研究的新增长点。”方英说,近十年来,关于空间理论的研究和译介、以空间为视角的作家/作品研究的专著数量呈井喷式增长,相关论文的数量急剧增加。在她看来,“新”是文学空间研究与生俱来的属性,其借鉴并融合与空间相关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试图对文学作品、作家创作、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等作出新的空间性解读;力求研究新问题,或对旧问题做出新阐释、得出新发现。

“空间转向”深刻影响了当代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的走向。颜桂堤认为,“空间转向”是一种对现代性及其人文社会科学危机进行反思的理论动向。它是对时间性思维的一种转变,转向一种更复杂的空间性思维。“空间转向”为文学研究领域带来了一系列的观念转变,促使文学研究发生了理论更新与话语重构。将“空间”作为方法纳入文学研究与批评领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经验、社会关系和文化生产。

文学空间研究前景广阔

空间文学批评是新兴的学术领域,具体研究对象和概念方法仍在不断发展。陈丽表示,空间理论作为一种革新性的认知论,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重要指导意义还未展现全貌,我们还将在未来很长时间内慢慢感受、摸索和实践“空间转向”给文学批评带来的变革。方英认为,文学研究应更加重视“空间性”视角和维度。文学空间研究拥有更广阔的前景,也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进一步整理中国传统文论和文学批评中的空间话语;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并能参与国际对话的“文学空间研究”理论体系;在作为整体性的“文学理论”建构中纳入“空间”维度;在文论史撰写中,加入“文学空间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成果;加快相关成果向国外的译介和出版。

陈丽强调,文学空间批评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跨学科特性。除了文学空间研究的自身理论,空间理论还在与其他已有文学理论的交叉点上产生重要成果。空间理论凸显的权力、全球化、性别等问题,可以为边缘文化、后殖民文学、女性主义文学、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史等研究提供新的视野,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文学研究的“空间转向”已产生了诸多富有洞察力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颜桂堤表示,当前的空间研究已广泛渗入诸多学科领域,在跨学科融合过程中,文学的空间维度研究前景广阔。文学地理学、文学制图学、地理批评、生态批评等新兴学科将进一步扩大“空间转向”在中国批评界的影响力,打开文学空间研究的新思路、新向度。颜桂堤认为,构建新时代中国文学理论的空间维度,必须立足中国语境,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空间思想,挖掘与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空间思想,批判与借鉴国外的空间理论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