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
◇本报记者 李晶 刘越 班晓悦
2023年全国两会上,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再次铿锵有力地奏响。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必须”,从五个方面集中系统地阐述了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引发学界热烈反响。
全面理解高质量发展深刻内涵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重要战略,标志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既是人与自然实现和谐共生的客观要求,也是人类在开放融合中不断寻求提升发展内生动力的必然选择。”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席光认为,高质量发展是党在新时代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历史性变化的重大判断,是我国经济发展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重要转向,它不仅是解决气候问题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抓手,也是发展绿色经济的核心支柱。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不断寻求政策在优先性、统领性、长期性和可持续性上的多目标统一,优化完善原来主要依赖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综合考量,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石佳友表示,“高质量发展”这一表述体现着鲜明的问题导向。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首要性”意味着发展理念的转变,既要有“量”的合理增加,更要重点关注“质”的提升。没有增量就意味着没有发展,没有品质的提升,人民群众就很难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获得感,这是一体两面的问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发展始终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然而,面对粗放式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我们必须转变发展观念、转变增长模式、转变发展动力、转变资源配置模式等,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吴瑛表示,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其主要意义就是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为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提供内生动力和坚实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也要遵循这一规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广东财经大学大湾区双循环发展研究院院长陈甬军认为,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由经济发展规律、执政党治国理政逻辑决定,还在于对国内外发展形势的科学研判。当前,我国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正经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才能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此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必须”,从必由之路、战略基点、必然要求、最终目的以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五个方面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深刻总结和明确要求,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了重要遵循。
高质量发展得以实现,首先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吴瑛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引。在党的领导下,各级政府统筹兼顾、协调各方,实现生产和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提升经济运行整体效率,增强发展的协调性。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不断向纵深发展,连接东中西、贯通南北方的网格式区域发展格局正在通过“点”(都市圈、城市群)和“线”(交通线、产业链)进一步联系在一起。区域协调发展不仅缩小了区域差距,也在缩小城乡差距、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提振了经济发展能力,缩小了公共服务差距,使更多发展成果惠及人民。
以整体视角看问题,用系统思维做谋划,在统筹兼顾促发展的过程中彰显自身特色优势,已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过程中越来越明显的主流趋势。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宁凌表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广东省凭借临海区位优势,着力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海洋强省,在为国家创造巨大经济和社会价值的同时,也为本地创造了更多发展机遇。此外,广东作为经济强省,也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如不久前推出的“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就是立足解决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提出的发展措施。席光讲述了西部地区发挥风、光、水电和矿产资源等优势,围绕国家战略新型产业超前布局,推动经济绿色转型的发展实践。他表示,尽管西部地区仍存在开放程度相对较低、中高端人才流失相对严重等问题,但只要持续深化开放理念,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着力补齐短板、发扬长处,就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将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总结为三方面成就。一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重构大大提升了劳动生产率。以土地流转和社会化服务为主体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正在取代传统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方式,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剩余劳动力基本实现向二三产业的转移。二是科技对于农业的贡献率日益提高。育种方面,无论是面向盐碱地的水稻培育,还是抗虫害的玉米、小麦品种改良,都依靠科技不断实现;耕地方面,我国过去五年新建高标准农田4.56亿亩,不仅有传统的耕地,还有在丘陵山区新建的高标准农田,都依赖大量的科技装备和先进的土壤改良技术,科技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创新驱动作用越来越强。三是政府和公共财政对农户的倾斜和补贴,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确保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面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政府通过完善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购价等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加强了对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产保供,让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久久为功,方可善作善成。推动经济长期稳定高质量发展,就要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在石佳友看来,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的形成,一方面,要充分贯彻和实施以宪法为统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靠法治约束、调节部门与部门、人与人的利益冲突。另一方面,在一些专业领域比如科技治理,则要通过伦理学、法学等不同领域协同共治,结合科技发展快速这一特点,以行业自律和社会规范等更为灵活的方式约束、引领发展方向。
以高质量发展赢得发展优势
过去五年,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我们在党的领导下顶着重重压力,不断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思路,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一系列伟大成就。着眼未来,国际环境更趋复杂,只有在困难中坚定信心,在压力下真抓实干,在爬坡过坎中继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首先要围绕“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下足功夫。在这一点上,科研工作者责无旁贷。立足新时代,如何不断提高科技成果的产出率和转化水平,已成为学者高度关注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吴锋刚认为,2022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首次突破3万亿元,中国空间站、“中国天眼”FAST等大科学装置近年来也已陆续投入使用,这些都表明当前我国在科技研发领域已经拥有极大的存量。基于这一现状,我们更应关注大科学装置的利用效率和研发投入的产出效率,即科研活动对发展的驱动力如何提高,又该如何利用现有存量推动科研成果增量的实现。吴锋刚表示,要解决这一问题,应重视开放创新,把“科技安全可控”作为“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补充,寻找与其他国家的发展契合点,将双方发展利益相对接,围绕关键技术开展国际招标,吸引国际优秀人才、组建联合团队,在形成“共同知识产权”性质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过程中,推动“创新共同体”的形成,以此驱动形成“发展共同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
要想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进一步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体系,还应依托相关平台机制,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一带一路”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在过去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已成为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推进高水平开放,要牢牢把握这一发展基础。陈甬军表示,高水平对外开放离不开“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我们不仅要将“一带一路”建设成能够促进中国发展的内生力量,使其成为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结合的内在动能,更要推动其成为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构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和抓手。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和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席光看来,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在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中大有可为。一方面,高校要积极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和新模式,着力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与企业共建研究院等多方良性互动,使创新资源对地方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高校要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区域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科技创新与发展储备坚实的人才资源。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的重要讲话中再次重申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强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教授龚六堂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六点建议:一要不断优化提高研发结构和水平,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二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升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三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强化居民收入增长目标,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四要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五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六要对内应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企业债务风险,对外积极应对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国际债务风险,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
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民的幸福安康,社会科学作为围绕“人”展开的学问,在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应发挥引领作用。石佳友认为,社科界应围绕发展过程中如何始终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体现社会科学的价值与意义。吴瑛表示,社科界要系统研究高质量发展首要性的内涵及特征,深入剖析高质量发展首要性的重要意义,阐释高质量发展首要性对推动实践发展的指导作用。只有动态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才能见微知著,提出更有针对性、更有可实施性的决策建言。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实现高质量发展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时间越是紧迫,越要保持耐心和定力;环境越是复杂,越要坚持初心和信念;任务越是繁重,越要坚定信心和理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牢牢把握和践行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就是要打好发展主动仗,必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巨大信心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