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吾驾不可回”到未尝不可以回
东晋、刘宋之际的陶渊明(365—427)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隐士之一,也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他从41岁弃官归隐,直到63岁去世,始终生活在故乡的田园之中,没有再入官场,这在古代社会是非常罕见的特例。
但是这里也还有些复杂有趣的情况,很值得追叙、回味和思考。
让我们从他的一个称号“陶征士”(或“征君”)说起。在中国古代,民间人物凡是不从通常的出仕途径出来、由低级小官做起然后慢慢向上晋升,而是由朝廷直接下文征聘、一下子就获得较高地位的人物,被称为“征士”或“征君”——不管他后来出山了没有。在野的士人能得到朝廷的征聘,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陶渊明先前多次当过官,而自从他抛弃彭泽令回乡以后,他就变成民间士人了。陶渊明曾被称为“征士”,是因为他归隐之后曾经得到过朝廷的征聘,有可能重新出山。但此事后来没有实现。
最早以“陶征士”称呼陶渊明的是他一位年轻的朋友颜延之,其在诔文中提到“有晋征士寻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又道是“有诏征著作郎,称疾不到。春秋若干,元嘉四年月日,卒于寻阳县之某里”。(《陶征士诔》,《文选》卷五十八)关于陶渊明何时被征,这里说得比较含糊,应当尚在东晋,但又似乎离他去世不远——这时已经是由晋入宋(刘宋王朝)了。诔文一向着重颂扬感叹,叙事不必像传记那样讲究准确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