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边的人们︾的文化记忆与时代气韵
◇傅守祥 傅亦泽
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华史。始建于春秋时期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贯穿中国南北,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京杭大运河2014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申遗成功8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联合推出电视剧《运河边的人们》。该剧以大运河沿岸历史为底色,以大运河申遗为焦点,用艺术的方式呈现了大运河综合整治、沿岸古建筑保护过程中面临的重重困难,让观众了解大运河如今生机勃勃、清澈优美的时代蝶变,引起人们的广泛共鸣。
从“南粮北运”的
漕运到“南水北调”的
现代化治理
京杭大运河自古就是南粮北运的漕运航道,具有重要的运输功能。凭借其特有的沟通功能,不仅将全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连接在一起,还将不同江河水系的生产区域联系在一起。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从春秋开始,至隋唐时期,方勾勒出当今运河的大致框架。在汉末,大量北方人开始南迁。南方较为润热的生长环境,为稻米的种植提供了更为适宜的环境;北方南迁的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种植技术,经济重心也逐步南移。至隋朝时,南方成为经济和粮食生产的中心。所谓“苏湖熟,天下足”,以苏浙等地为核心的江南成为全国性粮仓,而大运河则是南粮北运”的漕运要道,能有效降低粮食运输成本,不仅解决了全国粮食供给问题,而且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