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A03
本版标题
  • 培育创造发展新时代新文化

  • 实现“第二个结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 ·

实现“第二个结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高建平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做出了深刻阐述。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把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一穷二白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还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这“两个结合”是相辅相成的,其中,“第二个结合”是新时期所提出的新的战略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而成的中华文明有五个突出特性:第一是连续性。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源远流长,这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文明的连续性既说明中国历史积淀深厚,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第二是创新性。在古代社会,中国人就提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到了现代社会,新知识分子创办新式报刊,提出创造“少年中国”的主张,希望古老的中华文明要像凤凰涅槃一样,实现文化的更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总结的那样,“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以新的姿态,接受新事物,迎接新挑战。第三是统一性。中国地分南北,人分族群,但从根本上讲,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在历史上,特别是在遭受重大挫折、国家危难、民族危亡之际,中华民族就显示出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国家统一,则民族兴盛,事业兴旺发达。第四是包容性。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有着生活习惯和传统的不同。中华民族对世界各种文明持开放的态度,本着对话、交流的态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些都决定了中华文明既具有主体性和核心凝聚力,又保持着创新的活力,吸纳各种文明的因素。第五是和平性。中国追求的是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是文化霸权。文明通过对话,相互学习,并存共生,并得到丰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