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口译的人机协同
◇卢信朝
近百年来,信息与通信技术赋能口译不断取得突破。20世纪20年代,基于有线语音传输技术能够实现译员边听边译的同声传译系统问世,颠覆了传统口译工作模式。20世纪60—70年代,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出现重塑了口译中的语言与知识资源获取模式,开启了计算机辅助口译时代。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随着机器翻译的复苏与发展,机器口译逐步成为研发热点,但多用于预订排程与出行信息服务等对话口译场景。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蓬勃发展,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突飞猛进,加上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的颠覆性突破,极大提升了机器口译能力,机器口译是否会替代人工口译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剖析、对比人工与机器口译过程、能力、质量及效果差异,梳理各自优势与不足,展望人工及机器口译未来,显得尤为必要。
加工过程对比
机器口译指以计算机系统对源语进行实时自动化语音翻译,包含语音识别、机器翻译、语音合成三个模块,分别由经过语料训练和机器学习的源语声学模型、源语语言模型与源语边界模型,机器翻译模型与译语语言模型,语音合成模型完成。由于机器口译各模型依赖自然话语与人工翻译语料的训练和学习,因此机器口译本质上是基于有限语境、情境的既有有限、固定用法或译法,实现源语识别、语言转换与译语输出。人工口译则是基于人类智力,并综合利用知识、经验、场景、语境,调用各种认知资源进行源语听辨理解、信息存储(记忆、记录)、语言转换和译语发布的动态认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