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学习词典的融媒化发展
◇杨玉玲
词典检索是根据用户需要从词典信息集合中找出所需要信息的过程和技术,关系到用户能否“进得去”。汉语二语学习者的母语多为拼音文字,其特点是形音基本一致,“查形即查音、查音即查形”,检索基本不会遇到什么困难。而汉字的特点是形音相对分离,汉语二语学习者需要掌握充足的汉语形音知识,才能“以形求音”或“以音求形”。传统汉语词典主要依据词目字符的笔画、部首、拼音等检索方式。对于汉语二语学习者而言,此类检索方式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汉语学习词典的电子化发展,即具有自动化语词信息检索系统的电子词典,则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错位”问题。
目前,电子词典已建立多样、实用的检索系统,学习者在无法确认词目的确切构成或对词目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操作符检索到单词。具有自动填充功能的递进式检索或接近性检索,可以减少用户的检索时间。而发音检索、提取式检索、扫描式检索等检索方式,皆有助于解决汉语二语学习者“知音不知形”“知形不知音”等检索问题。从这个层面来看,汉语学习词典的电子化发展,是使用户在词典“宫殿”里“找得到”路径的重要方式。
电子化可以解决汉语难查的基本难题,但当下辞书用户主体多为“网络原住民”,他们对辞书又提出了不同于传统辞书用户群体的要求。李宇明认为,他们“习惯于利用移动互联网等进行数字检索”,“除了查检知识还要搜索信息”。这一要求不仅纸质辞书无法满足,仅将纸质辞书电子化的电子辞书也无法满足,要满足新一代辞书用户的查询需求,汉语学习词典还需要走融媒化的道路。
汉语学习词典的融媒化发展,需要考虑用户是否“查得到”的问题。“查得率”是影响用户选择某部词典的重要因素,所以词典收词规模是词典编纂者应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这方面,依据既定词汇大纲收词的汉语词典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用户需要查询的并不一定限于大纲词汇,仅依据既定词汇大纲收词显然无法满足用户需求。为满足用户的各种查询需要,提高“查得率”,汉语学习词典应尽量多收词。我们对23名汉语学习者的深度访谈结果显示,他们虽然说不清楚未来的新型词典是什么样子,但希望新型词典是“万能”的,可以查到字形、字形演变、词义、发音等多种词语信息。这样的词典超出了现有词典的概念,已突破字典和词典的界线,从字、词到语块再到常用的功能表达,都应在词典里查得到,而且要实现有机融合、自然关联、直观呈现。这就要求汉语学习词典走融媒之路。
在考虑“查得到”的问题外,还需要考虑用户是否“看得懂”的问题。对汉语学习词典而言,“看得懂”是最低要求。现有汉语学习词典用户“看不懂”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释义元语言意识薄弱。现有汉语学习词典中存在一些释义用词难于被释词的现象,没有很好地贯彻“以易释难”的原则。释义元语言意识薄弱,会使用户难以看懂,从而导致形同虚设。汉语释义元语言计量研究起步较晚,且目前释义元语言研究基本上停留在理论层面,鲜将其真正运用于编写实践中。所以,应尽快建立用于外向型汉语词典释义的元词表,并将该元词表应用于汉语学习词典和汉语教材的编写中去。二是汉语单语释义。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多数汉语二语学习者希望词典有“汉—外”双语释义,而目前的汉语学习词典多是汉语单语释义,与使用者的希望存在差异。汉语学习者主要集中在初级阶段,从而产生了一种供需错位。这一问题的解决看似不难,但要实现多语种释义以满足不同母语背景的用户需求,也并非易事。而融媒化发展则或可以通过“众筹”等方式较好解决。三是单纯依赖文字释义。现有汉语学习词典基本上是文字释义,但汉语二语学习者常常需要结合多模态的生活认知来理解词义。汉语学习词典的释义模式,应打破内向型词典单纯依靠文字的科学定义式,而采用能够调动用户已有认知的多模态释义手段,如音频、图片、视频等。所以,汉语学习词典需要走融媒化发展道路。
早期词典编者的使命为“纯洁语言”“规范语言”。在该使命的引导之下,编者是权威,而用户只能被动接受。规定主义原则的确立,使词典编者的中心地位得以巩固。语言学领域描写主义的兴起,使词典编者的使命由“规定语言”逐渐向“描写语言”转变,但其本质仍为“以词典论词典”的静态研究。而在接受理论的影响下,词典用户的作用受到重视。哈德曼(R. R. K. Hartmann)在其主编的《词典编纂:原则与实践》(Lexicograph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一书中正式提出“用户视角”这一学术研究理念,标志着辞书的研究范式从规定主义、描写主义向以用户为中心的实用主义转向。辞书学界研究范式的转向,改变了以往辞书单一的研究局面,促进了辞书学的发展。但目前的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研究多停留于以编者为中心或以文本为中心的阶段,往往忽视了词典用户和词典相关的其他环节,已有用户研究也多关注供给侧,缺乏对需求侧的广泛科学研究,供需之间存在错位。汉语学习词典想要更好地走向世界,则需要改变编纂和研究理念,由编者视角转变为用户视角,由编者中心转变为用户中心,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融媒化发展。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