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的文化观指导文学“三大体系”建设
◇泓峻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如何对待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贯穿始终且不断深化的主题,其中蕴含着一种新的文化观。从这种新的文化观出发,可以对中国文学专业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发挥新的文化观的指导作用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2014年9月,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与文明进步曾经发挥过的巨大作用,并重点强调了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的关系,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特别是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方面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点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论述,并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