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区别
︱︱ 从人文学科的﹃老生常谈﹄说起
◇吕乃基
自然科学的含义较为明确,人文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则相对模糊。一般来说,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以“人”及其认知与行为为研究对象。相对而言,人文学科更为关注个人内心的各种心理活动,如信仰、情感、道德、美感等,再由个人抽象到人作为“类”——简言之,研究人性。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组成社会,在社会中扮演各种角色。社会为每个人提供人生的舞台,反过来,也正是个人的参与构建起社会。社会科学以由个人的知与行集成的经济、管理、政治、文化等活动为研究对象。个人与社会不可分割,故有将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合并起来的“人文社会科学”之称。有观点认为,学术追求创新,但相对自然科学而言,人文学科的研究多为“老生常谈”。这一观点颇有意味,本文就此说起,并从对象、主体、场景、知行、知识五个方面探讨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区别。
一是对象差异和由此所致的不同认识过程。自然界无穷无尽,实乃“无界”,在人类知识的边界之外全都是未知世界,因而自然科学永远有未知在前面。自然科学跨出去的每一步虽然都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但也都面对新的对象、涉足新的领域,旨在“从未知到已知”,获得新的知识。自然科学需要经过艰辛的学习过程,只有少数专家能进入前沿,常人一般难以介入,需要经过科普才能略知一二。人文学科则是“从已知到未知”,埋头于已知世界,希望从数千数万年来基本上不变的人性中发现未知。人文学者需要不断深化“恒常不变”的经典问题,揭示熟悉中的陌生,自明背后的未明,最终化熟知为真知、化意见为真理。后人在前人以为的“真知”“真理”中继续挖掘,间或还会一再“回到某某”去。个体的生命过程从“无知”开始,生命经验的“无知”决定了教育的重复性,也决定了人文学科的重复性。从根本上说,人文学科的对象是人性。人性虽无穷无尽、变幻莫测,但在大的时空尺度下依然存在一定共性,否则就不可能交流进而交往,也不会有人文学科。人性在时间上千变万化,然古往今来,人性并无大异,历史一再重复,回到原点。或许,人类能够从历史中吸取的最大教训就是没有吸取教训。正因如此,人文学科才会一再重复,这或许就是“老生常谈”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