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A02
本版标题
  • 中国经济学界的“稳健改革派”
    ——记“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研究员

  • 多元视角下的近代中国经济史研究

  • 【图片新闻】“风展红旗如画——馆藏红色经典文物展”在国博开幕

  • 为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 从《论语》走进儒家的精神世界

  • 【图片新闻】“风展红旗如画——馆藏红色经典文物展”在国博开幕

· ·

中国经济学界的“稳健改革派”
——记“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研究员

(上接1版)

这一时期,张卓元分别参与《经济研究》编辑部组织编写的《建国以来政治经济学重要问题争论(1949—198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1年)、《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争鸣(1949—1984)》(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回顾与展望》(经济日报出版社1986年)等书的撰写工作。之后,张卓元陆续主编了几本新中国成立以来或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界关于一些重要问题讨论的情况并进行初步评论的著作。他参与主编的《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经济学卷》,收录了20世纪154位中国知名经济学家的学术传记专著。他主编的《新中国经济学史纲(1949—2011)》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影响深远。

2010年以后,张卓元用更多的精力研究新中国经济学史这一重大课题,并取得初步成果。“我在写40年改革开放过程中自己作出了哪些成果时,已经85岁了。由于年纪大,精力不济,每天只能工作两三个小时。我打算今后主要继续研究经济思想史特别是新中国经济学发展史,继续在经济研究工作方面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立言”往往伴随事功而生。张卓元诸多重要学术理论成果,实质上是改革开放奏响了“春天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在续写“新时代的故事”的鲜明写照。

笔耕不辍:老骥伏枥桑榆情

在当代中国经济学界,张卓元可以说集四重角色于一身。他首先是一位影响深远的经济学家,也是一位无私卓越的公共政策设计家,还是一位中国经济学名刊的老编辑家,更是一位享誉学林的经济学教育家。张卓元精心培育了近40位博士,有的已成为新一代领军人物。

70年奋斗历程跨越了几代人,硕果累累。张卓元是识人识才的“燃灯人”,映照学术人生的光明坦途,“燃灯”成炬,为后辈学人点亮希望之光。

李扬如此了解张卓元的学术成就,源于多年的同事关系以及一段决定人生之路的往事。

1989年夏,李扬师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王传纶攻读财政学博士学位。他答辩时最担心的,是论文运用了大量微观经济分析的理论、概念及工具,恐不见容于当时的理论界。没想到,答辩的结果却令他喜出望外,论文获得了好评。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所长的张卓元当场拍板,正式录用。多年后谈及此事,张卓元开玩笑地说:“两间房买了个李扬。”自此,李扬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结下不解之缘,更与张卓元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密切关系。

江小涓师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第三任所长周叔莲先生,她眼中的张卓元先生“很有包容性,有原则但不固执,很能将不同辈分、观点各异甚至情绪对立的经济学家组织在一起讨论问题”。张卓元所长重视人才培养,强调评定职称看代表作,“后来我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就得益于这项职称评定政策”。

张卓元对学生倾囊相授,更以言传身教塑造学生们的学术品格,激发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人和善,平易近人”是后辈学子们对他的集体印象。

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尤其关爱和提携后备人才,张卓元总是一以贯之。“张老选拔、引进、培养、使用人才的思路和方法,已成为人才队伍建设的宝贵财富。”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赞叹道。

2002年跟随张卓元读博士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万军深有体会:“他是一位‘宽厚慈祥的长者’,每次与张老师交流,总是令人如沐春风,非常受教。”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郑红亮追忆过往,“张老师有一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感觉,他对能力更看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宋则曾与张卓元共同参与“三五八”改革规划研究,“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显得非常从容、淡定,对我们这些后辈给予了足够的宽容”。

在一次国情调研中,年近耄耋的张卓元毅然与团队同行跋涉。“张教授不顾旅途疲倦,迅速投入紧张的调研工作中。他耐心地回答与会者的提问,不仅传递了知识,更传递了对后辈的关怀和期望。”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周济记忆犹新。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名誉教授李晓西回忆起张卓元老师的悉心指导,感慨万千。他鼓励学生创新,敢于挑战传统观念,保护学生免受非议,为学生的学术成长和国家经济改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卓元从不在傍晚或正午接受采访。失眠、头痛常年困扰着他,要保证休息时间。“偶尔睡前忘了吃药,就总睡不着。”尽管如此,张卓元始终非常乐观。

“学霸”拥有极高效率,张卓元常常清晨利用三四个小时便完成别人几天才能完成的工作,秘密在于他超乎常人的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出色的学习能力。现在,他无需电话本就能记住二三十个电话号码,记忆力确实惊人。

活到老,学到老。在一次线上采访时,记者发现张卓元熟练地操作电脑,不依赖秘书修改文稿,速度相当快。这与他积极涉猎新知识、保持高效率开展工作的习惯有关。

近几年,张卓元像年轻人一样使用网络购物,相当新潮。“现在真的很方便,可以手机外卖食材送到家门口,我现在买三文鱼一般网购。”他语气轻松地说。“触网”不“怵网”,91岁的张卓元是妥妥的银发族网购达人。

人勤春来早,功到秋华实。

谈起退休生活,张卓元说:“做课题那是不太行了,但还可以写文章。”“尽管还有点雄心,还在继续阅读一些经济学文献资料,思考一些经济问题,还在写点文章,但效率不断递减是客观事实,希望自己能作出一些新的成果,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所前进!”

2023年3月,商务印书馆的“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系列品牌丛书,再版了张卓元33年前的重要著作《社会主义价格理论与价格改革》。商务印书馆编辑部在“出版说明”中开宗明义,其价值在于:“不仅仅服务于当下学术,更成为引领未来学术的基础,并让经典激发思想,激荡社会,推动文明滚滚向前。”

同年6月,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的《张卓元桑榆论集》,汇集了张卓元2018—2022年撰写的28篇经济学文章,均已公开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等报刊。其中,经济改革文章较多,有13篇,占比近半。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锦锥在该文集的“编者按”中写道:“从书名可以看出,编入本书的文章,绝大部分是张卓元老师进入高龄后(85—90岁)的作品。”这近三四年的学术成果是何等的厚重。“我们希望张老师今后要量力而行,不要过分操劳,并祝愿张老师继续保持健康的身体,写出有自己见地的文章!”感念师恩的拳拳深情,真诚质朴,跃然纸上。

张卓元先生已从耄耋之年步入鲐背之年。清瘦高挑,温文尔雅,思维敏捷,言近旨远。走近张卓元,可以深切感受到“稳健改革派”理论家的思想魅力,感受到学养深厚而不自傲的大家风范。

欣逢盛世,仍笔耕不辍;砺学兴邦,奋鸿鹄志远。他是凡人,亦是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