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A01
本版标题
  • 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蓬勃生机

  • 构建学生社区共同体  为教育强国建设强基赋能

  • 要  论

· ·

构建学生社区共同体  为教育强国建设强基赋能

◇蔡家林  钱闾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站式”学生社区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实践的重要阵地,既是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思政引领力的重要抓手。高校要在党建统领、网格管理、思政赋能等方面落细落地,着力构建学生社区育人新生态,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担当教育强国建设新重任。

强化党建统领  构建价值共同体

坚持顶层设计。高校党委要把“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成立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学生社区建设各项工作。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任务得到有效落实。党委书记要对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难点堵点亲自过问,将学生社区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各机关职能部门应强化服务意识、延伸服务触角,各二级学院要发挥主体作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形成全校上下一体联动的良好局面。

坚持组织建设。结合学校校区、楼栋分布,在学生社区中建立党支部、团支部等基层组织,坚持党建带团建,实现党团组织对楼宇、楼层全覆盖,完善社区党建制度,明确社区基层党组织责任分工,结合实际优化社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选拔优秀学生干部担任学生社区学生楼长、学生层长,健全学生社区治理组织架构,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的能力。

坚持模范引领。通过“亮身份、践承诺、作表率”要求,让学生党员和党员寝室在学生社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多样化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和号召力。建立学生党员网格化管理体系,健全线上线下责任区、先锋岗、工作坊等机制,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群体的传帮带作用,建强党的基层堡垒。

优化网格管理  构建治理共同体

坚持网格细分。完善职能部门结对联系学院制度,推动校院各级领导、学工队伍、学生干部队伍参与构建“组长+片长+苑长+楼长+层长+室长”等多级网格化管理体系,构建“纵横交错、分片包干、全面覆盖、分级管理、层层履责、网格到底”的管理体系。定期进行社区学生动态分析报告,实现社区问题精准定位、学生诉求及时应答、学生需求精准满足。成立社区学生自治组织,调动各类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承担社区日常运行、个性服务、活动组织、隐患排查、环境建设等任务,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空间。

坚持工作靠前。校院两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值班值守,靠前感知、靠前应对、靠前处置,建立健全常态化交流互动机制。着力推动学校多元育人主体下沉社区,促进领导力量、思政力量、专业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扎根社区,切实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学生制度、接待日制度、结对帮扶制度,开展全体教职工常态化对接联系学生制度,落实“师生吹哨,部门报到”制度,完善“接诉即办”工作闭环,设置24小时平安热线。学校领导带头,实行全体教职工轮流入驻学生社区夜间值班制度,常态化开展隐患排查、谈心谈话、学业辅导、问题收集反馈等。

坚持线上拓展。搭建管理服务平台,全面整合校内数据资源,建立全面、准确、实时更新的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和高效管理,强化“一网通管”;开发智慧学工系统,破除“信息孤岛”,保障学生从入学报到至毕业离校各阶段需求的“全链条”服务和“一站式”办理,推动“一网联办”;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构建危机监测与预警模型,对学生行动轨迹、日常消费、心理问题、学业情况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分析,精准识别学生异常情况,实现“一键预警”;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利用数据挖掘对学生行为、学习状态、消费习惯等进行深度分析,揭示规律趋势,推进精准思政,实现“一键思政”。

深化启智润心  构建成长共同体

坚持思想铸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是新时代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高校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校学生社区实际情况,主动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丰富育人内容,创新教育形式,让思想政治教育更鲜活更生动,实现“入脑入心入行”。持续增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以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帮助学生更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坚持氛围营造。要因地制宜完善学生社区功能场所,统筹布局寝室、公寓、社区、校园等空间建设,深度开发并有效利用学校特色场馆和建筑,积极打造多元、多功能载体,为师生学习、研讨、展示、咨询、服务等日常活动提供场域。要丰富社区文化内涵,充分利用社区走廊、各类功能场所、特色场馆等空间打造社区文化长廊,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科特色文化、创新创业文化、校园安全文化、廉洁文化等进社区,鼓励支持学生自发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培育社区文化品牌,打造独具特色的社区文化,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坚持实践育人。持续推动爱国、感恩、法治、劳动、安全等主题教育进社区,量化活动指标、明确参与主体,结合社区党团组织活动持续开展主题实践教育,结合社区学生年级、专业等背景打造“党建+”特色教育活动品牌。坚持“五育”并举,依托学生社区学生活动和各类载体,打造具有社区特色、学校特征的“五育”品牌,建立社区“德智体美劳”实践教育体系。通过基层社区治理共同体实践,强化大学生对共同体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参与感,锻炼他们的领导与组织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进而养成较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与自我超越能力。

(作者系重庆文理学院党委书记;重庆文理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