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民间文学蕴含的活力
◇本报记者 张清俐
民间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就是其中的重点项目之一。
挖掘民间文学
当代价值
学界一般将民间文学作为与作家文学相对应的概念范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认为,民间文学早在文字产生之时便已出现,相较于作家文学,民间文学的作者往往是集体的、匿名的,是在百姓代代口耳相传中发展和演变的。二者既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又长期交织、互相影响。民间文学是民众的艺术创造,它直接全面地反映了广大民众的生活观和审美追求。作为政治上统一、文化上多样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民间文学有显著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
民间文学的核心是民族性和民间性,其价值也源于此。扬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王定勇认为,民间文学能够深度融入民间生活。在当代新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掘和利用民间文学的审美价值、认识世界的价值和生活价值,这对于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建设当代文化、促进社会和谐、汇聚文化认同具有重要作用。
朝戈金认为,目前对民间文学的搜集、记录和整理工作成就巨大,但只是海量民间文学创造活动的“冰山一角”。因此,在把握中国民间文学精神特质的基础上,加快民间文学资源的发掘利用,以充分挖掘其当代价值,既是时代的需要,也符合中华民族文化前进的方向。
全面推进民间文学大系
整理工作
2019年末,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发布首批成果,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潘鲁生表示,“大系出版工程”旨在践行新时代坚定的文化自信,以及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在工作流程上,确立了任务部署、编纂审改、编辑校对等主要步骤。在人员构成上,以专家为主,多方协作、优势互补。在工作作风上,注重结合实际开展工作,在调研基础上制定方案。在编纂原则上,强调学术规范,把握中国民间文艺的历史观、文化观、生活观,注重民间文学的活态性、生活性、传世性,注重“大系出版工程”的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科学系统地开展编纂工作。在工作方法上,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严格编纂各项工作秩序。
朝戈金认为,当代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在新技术的加持下效率大增,但田野工作理念的进步更为重要。田野工作应恪守职业伦理,技术路线需要更精细更全面。要有整体观,把具体事物放在更宏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加以考察和阐释。潘鲁生表示,民间文学的普查与采集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对卷帙浩繁、海量的数字资源进行编纂,必须具有高度的专业性。要对现有的数字化材料进行文本甄别,结合具体语境及文本源流等进行分析,并加以充分利用;要尽可能保留和突出口头语言特色和地域特色。同时,要注重注释编辑与增补工作。要尊重民间文学的历史性、传统性、原创性,保持民间文学特色和价值。
大力传承与发展民间文学
在文化强国的建设进程中,对中国民间文学丰富资源进行再调研、再整理的同时,要促进民间文学的再研究和再创造。潘鲁生建议,传承活化民间文化,要让人民群众参与其中,让青年学生参与调研工作,让专家学者参与学术研究工作。积极借鉴民俗学、人类学等相关方法和经验,全面深刻地把握民间文学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规律。
朝戈金表示,开展中国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与研究,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秉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专业人员要投身于优秀民间文学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洪流中。此外,参与民间文学研究的专业人员要具备四方面的能力:一是吃苦耐劳;二是放下身段,主动向民间文化创造者学习;三是最好能掌握研究对象的语言,以便于深入交流和理解;四是要努力成为“多面手”,熟练掌握田野调查的多种方法和技巧。
王定勇表示,民间文学的先驱引入民间文学的概念及学科方法,就是要打破文人文学独尊的旧有格局,颠覆文学研究的传统视野和方法。因此,这个学科先天性地带有多学科、多学派、多角度研究的基因,要突出表现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兼顾“文艺的”和“学术的”,融合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理念。继续走多学科交叉之路,既是学科传统的延续,也是未来学术繁荣新的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