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划时代意义
◇李国强
中华文明薪火相传,华夏儿女对小康的向往与追求赓续不绝。先秦时期,古代先民就有了初步的小康意识。《诗经》记载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在借痛陈民生疾苦,以规劝执政者体恤民情。在这一认识基础上,历代先贤对小康概念进行了不断阐扬,展开了更多想象。
“小康”的内涵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丰富,并超越了社会生活层面,被赋予更为多样的政治文化含义。孔子在《礼记·礼运》中把“小康”描述为仅次于“大同世界”的社会模式。至西汉,小康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被视为政治清明的代名词。唐宋以降,人们关于小康的理念进一步发展,全唐文》所阐述的“小康”是整体社会状态实现良性运行的体现。历经沧桑岁月,小康”内化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美好愿景,成为传统中国对理想文明秩序与道德规范的至高追求,寄托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求救亡图存、富国强兵之道。洪秀全等人提出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传统理想型小康社会。康有为等人提出融入近代改良思想的“君民共主”型小康社会构思。孙中山基于“民生主义”提出包括“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等在内的小康社会形态设想。尽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深陷苦难与屈辱之中,对“小康”的追求止步于憧憬,但对“小康社会”的期盼从未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