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颂
◇杨家荣(俄欧亚所)
我国自古以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文人墨客,乃至布衣平民,无一例外,都对杨柳赞美有加,歌颂至今。
其实,杨与柳是两类不同的植物,但同属杨柳科,有时可以互通,如杨中含柳,即“蒲柳”等。据记载,605年,隋炀帝下旨开凿通济渠,自洛阳移驾大渠,亲自栽下柳树一株。因隋炀帝姓杨,故御赐垂柳姓杨,曰“杨柳”也。如今,杨柳互通,统称“杨柳”,简称为“柳”。
柳是报春使者。冬天的脚步声尚未远去,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催醒了沉睡的柳树。接着,柳枝受雨露滋润,变得柔软飘逸,纤细的枝梢开始萌动泛黄,慢慢地爆出酷似小米粒状的鹅黄叶芽,又在不知不觉中将树枝逐渐染绿。远远望去,柳丝随风摇曳,婆娑婀娜,翩翩起舞,令人迷醉。
古往今来,我国名人爱柳、咏柳,并留下了许多轶事趣闻及流传千古的名篇。例如,唐代诗人贺知章有诗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又如,641年,唐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联姻,亲自携带大批纺织品、果蔬种子及柳树,出长安进藏,并把柳树栽植于拉萨大昭寺门前,以示汉藏两族之友谊以及自己思念故土之深情。
柳的寓意也有很多。人与柳密不可分,常常以柳抒情。
第一,在我国古代社会,民间有这样一种风俗:人们在分别时,往往折柳相送,其原因也许是出于柳字的谐音是“留”之考虑。所以,折柳送友含有挽留之意,表示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我国古代的“杂歌谣辞”中就有折柳送行的诗句:“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第二,柳树生命力旺盛,俗称入土即活,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因此,在我国大江南北,即使是在寒风刺骨的东北,抑或在海拔几千米的南方大山石缝中,柳都能顽强、挺拔地生长。笔者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的植物园后门,曾无意中发现了一棵树干斑驳、疤痕累累、枝叶繁茂的大柳树,其不仅能绿荫蔽日,还能护人避风,奇哉!因此,人们送别时赠柳之意大约是希望远行人无论漂泊何处,都能如柳一般,很快适应,生根发芽,随遇而安,生活顺遂。
此外,古人插柳还有驱鬼避邪一说。所以,送别时赠柳,其寓意是祝远行亲友一路平安。
第三,我国民间有赠柳示爱之俗。柳树婀娜多姿,万缕柔丝,被人们视为爱情的象征,也是寄托深深情感的写照。《诗经·小雅》中有诗《采薇》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唐人独孤及诗云,“远客折杨柳,依依两含情”,写出了情人折柳相赠,表达内心的缠绵恋情。
柳的比喻亦不少。柳美,其枝条纤细、柔润、飘逸,宛如少女刚出水的发丝,散发着青春的气息。无怪乎古今文人骚客一直以柳作诗喻美人。如形容美女的柳叶眉、杨柳细腰、纤柔如柳腰等。对此,宋朝诗人陆游写道:“杨柳春风绿万条,凭鞍一望已魂销。”
柳的谦恭也值得人们称颂。柳树身姿潇洒,枝叶优美。它生长在河岸,柳丝万条,垂入水中,是天然的防洪屏障;长在陆地,其浓密的树冠是阻挡沙尘的天然“绿墙”。再者,柳树还可用来造福人类,其树干可打成家具,其枝条可编筐、箱。
然而,柳却不居功自傲,相反,显得低调、谦恭。它在风中飘荡的枝叶,犹如无数舞动的纤手欢迎来客。柳更值得赞美的是它长得美而不忘本。柳似乎知道,它长得高、密、美,是得益于其根的供养,所以,它不忘根本,记得报恩,长得越高,垂得越低,仿佛在俯首护根,故称垂杨柳。柳的这种下垂姿态,不同于一般花木,低调得难能可贵,可敬!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至今爱柳、栽柳、颂柳,并形成了“柳文化”。例如,2019年在北京柳荫公园举办的第五届柳文化节,主题就是“以柳为媒,绽放国学经典”。在那届文化节上,人们展示插柳、植柳、编柳以及汉服与书香翰墨等文化活动,从而勾勒出一幅多彩多姿的杨柳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