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术出版国际传播效能
◇孙丽文
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扩大和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发表和国际交流的重要载体,学术出版“走出去”已经成为我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平台和渠道。
自2004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全面启动实施以来,国家对各类出版项目进行规划、资助、引导,使学术出版走出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外译成果数量逐年递增,所涉语种、输出国家和地区逐步扩展。但也应看到,学术出版“走出去”工作目前还存在明显的短板。我们要围绕提高传播效能的总体目标,着力加强选题策划、翻译队伍、传播渠道建设,探索建立作者、翻译者和出版机构的联动合作机制,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创性成果推介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
第一,加强国际学术出版选题策划,以国际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为导向,用中国观点回应世界目光。
学术出版“走出去”意在与国际学界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通过学术话语回应对方关切,传递中国声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作为学术出版的原点,国际学术出版选题策划要紧紧围绕国家的发展理念,用学术话语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
国际学术出版选题策划要以重大问题、热点问题为导向。一方面,学术出版机构可以通过传统交流渠道,如参加国际书展、国际学术会议获取对外出版的最新信息,获知国际学术出版的前沿动态;另一方面,学术出版机构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通过数据库对国外图书馆中国主题图书的馆藏量、国际学界论文以及专著中与中国相关主题成果进行统计分析等手段,随时关注国际学界热点动态,为出版选题的可行性判断提供参考。学术出版“走出去”只有充分了解受众的阅读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实现有效沟通。
国际学术出版选题策划要以传递中国声音为着眼点。出版选题要能展示中国精神,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出版选题要能展现中国智慧,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道路,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出版选题要能展示中国高度,以具有原创性和主体性的学术观点和方法体现中国当代学术研究水平,以客观数据为基础、以学理论证为依托,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学理支撑。学术出版“走出去”就是要用中国学者的智慧与思想为国际学术发展贡献力量。
第二,注重学术外译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学术翻译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中国话语表达精准度。
在学术出版“走出去”的工作链条中,翻译是要求较高的一个环节,直接决定了外译作品的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随着学术出版“走出去”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拓展,学术翻译人才短缺将成为制约学术出版“走出去”的瓶颈因素。
制约学术翻译人才队伍成长的因素是多维度的。一方面,学术翻译对译者的语言要求较高,他们要能将原著中中国读者所熟悉的背景语境进行本土化的编排、转译与注释;他们要保证精准翻译各类学术成果中的专业词汇、准确传递学者的学术理念;他们还要有较强的外宣意识,在成果涉及当代中国经济、政治等领域时,能准确用词、避免争议,在传播中国声音的过程中维护好国家形象。另一方面,学术翻译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还不健全。现有的外译出版项目多是竞标资助立项,不能起到培育稳定学术翻译队伍的作用;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对中译外成果的认可度不高,不能有效吸引鼓励学者、译者从事学术翻译工作;现有的学术出版“走出去”体系中没有学术翻译机构的一席之地,无法推进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行为等一系列提升专业化水平的举措。
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学术翻译人才队伍培养。在经费上,给予学术外译充分的保障,继续稳步提升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等项目资助力度,持续为学术著作翻译提供经费支持;在学术评价机制上,对中译外作品给予支持,将中译外学术作品纳入职称评审、成果评价体系,认可优秀外译成果的二次创作价值;探索建立自己的学术翻译机构,制定自己的学术翻译评价体系、完善学术翻译工作流程,培育具有专业性、梯队性、国际化的专业译者队伍。学术翻译人才队伍的养成,将对稳定、高效地输出学术成果,生动、立体地讲好中国学术故事起到推动、保障作用。
第三,借助优质出版平台,探索拓展外译成果推广渠道,提升中国话语影响力。
优秀的学术成果,经过好的翻译团队打磨,最终走向国际学界并形成影响,需要好的出版、宣传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发挥高层次专家作用,利用重要国际会议论坛、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发声。平台和渠道决定了中国话语能否发挥影响力,必须下大气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国内学术出版社的平台作用,巩固与优质国际出版机构、国际书展等的合作关系。优秀的学者与译者是出版成果的品质保障,一流的国际出版机构是出版成果的隐形推荐官,世界范围的知名图书展会则能为出版成果搭建最佳的展示平台。国内学术出版社与上述三者均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他们与学者、译者有着天然的联系,能把控外译成果质量,从而吸引高品质国际出版机构与之合作,顺利推进外译出版工作。另一方面,他们在国际交流合作上具有更多的经验,能更高效、专业地组织学者、译者参加国际书展中相关书籍的推介研讨会、专家研讨会等。因而,我们要调动好国内学术出版社参与学术出版“走出去”的意愿,充分发挥其纽带作用,借助合作方提升出版成果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国内出版联盟的集团效应,拓展学术外译成果的宣传推介方式。出版联盟旨在促进成员间作者、翻译、营销、出版信息、教育培训等资源共享、整合,是出版“走出去”的一项新的尝试。出版联盟的存在为交流对外出版经验、提升对外传播效能提供了可能,能最大限度地形成对外出版合力。我们要利用好这些出版联盟平台,总结外译成果推广宣传中的成功案例、典型做法,探索与知名国际出版机构联合选题策划、与国际书展合作出版宣传、与国外媒体联手专题宣传等可行方式,拓宽学术外译成果推广路径。我们要通过出版联盟尝试创新学术出版“走出去”体制机制建设,把我们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
学术出版“走出去”是为国际社会认识中国打开的一扇窗,是为国际社会走进中国搭建的一座桥。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国际间相互交流,将极大地增进各国家和地区间的互相了解,对消除误解、增进共识具有促进作用。我们要不断提升学术出版“走出去”的传播效能,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学术成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海外传播与学术话语影响力研究”(17BXW10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