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靠一把菜勺培养出三个大学生
◇柳鸣九/自述 刘玉杰/整理
只要桌上洒有一摊茶水,我的父亲总是用筷子蘸着水在桌面上写写画画,有时是练正楷,有时是练草书,甚至是亲戚朋友坐在一起谈事聊天时,他往往也要这么“开小差”。从我幼年的时候起,父亲在我心里就是这么一个形象。
据长辈们讲,从一进城当学徒起,他就养成了这个习惯,数十年如一日,到我记事的时候,也就是他进入中年时,他已经练就了一手好字。对于这一手字,他是很得意的,常听他说:“文化水平高的人看了我开的筵席菜单,都说字写得漂亮,没有想到一个厨师能写得这么好。”
他出生于贫困的农家,兄弟姐妹六人,他排行第四。他只念过两个月的书,从六岁起即替人家放牛。湖南的春秋天气并不寒冷,但他因为穿得太单薄,放牛时经常要靠着土坡避风躲寒。十一岁时进城到一家有名的酒楼——德清楼当徒工,他以罕见的刻苦与勤奋,熬到了“出师”,结束了徒工生活。先作为廉价劳动力在餐饮业闯荡多年,风餐露宿,漂泊颠沛,有些夜晚,仅以一条长凳为床。而后,逐渐以做得一手好菜和写得一手好字而颇有名气,得以经常有人雇用,他这才娶上妻子生了子。但拖儿带女,养家糊口,难度更大。他以黄牛式的勤劳辛苦,换来全家不饿不寒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