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A12

高质量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任慧  毛颖珂

国家文化公园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发展,特别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由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2019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四大国家文化公园的启动建设,对于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影响力、革命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文化公园,不同于“国家公园”“国家遗址公园”“国家文化遗产公园”,也与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生态村、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文化生态保护区、传统村落等旧有区域整体性保护模式具有明显的差别。简而言之,“国家文化公园”理念的要点在于国家是属性,文化是内涵,公园是形式,因此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紧紧围绕“文化”做文章。

国家文化公园,作为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黄河、长城、大运河、长征这四个主题都是最为值得集中打造的中华文化重要标志。而这其中,黄河历史最为悠久,文化资源最为丰富,文化内涵阐释最为复杂,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更为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提出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就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强调,“要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开展黄河文化宣传,大力弘扬黄河文化”。2020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各项要求。《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等规划方案的陆续推出,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为此,精准理解黄河文化,深入探索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管理体制机制,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长城、大运河、长征和黄河都是中华文化的典型标识,其中长城和大运河是人工建造,长征代表的是革命时期特定的历史事件,唯有黄河是天然的、古老的、生生不息的。一条黄河水,滋养了巍巍华夏大地,孕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得益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碰撞融合,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文明最为显著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基因中蕴含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和平包容、天人群己、团结统一等基本理念,无一不来自于黄河流域。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也正是在黄河流域这个大的文化场域之中,经历了几千年的文明成长、观念生成、族群融合的持续锻造和涵育,从而得以形塑和凝聚,成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如何界定、纳入、展示以及与民共享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文物和文化资源,成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必须首要解决的基础问题。

面对国家文化公园这一创新性理念,我们也应该突破原有思路,整合文化资源,包括文物,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美术、民俗等非物质文化资源,自然保护区、世界遗产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文化生态保护区、传统村落等区域性文化资源,以及红色经典曲(剧)目、雕塑、美术等创作性的文化艺术资源。这些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和传播、传承的黄河流域文化资源,可以按照物质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文化遗产资源(农业、工业、红色文化等)和创作性文化资源进行分类,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视野下再审视能够纳入这一体系的重要文化资源,尽早梳理核查,明确定性定位,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聚焦核心,方能有的放矢,并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促进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

深刻理解文化内涵,精准辨析文化资源,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基础;创新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管理、运行的体制机制,更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化工作一直实施分级分类的管理制度,管理机构层层分级,管理内容逐项分类。对于国家文化公园这样一种跨行政区划的文化区域保护发展模式,虽然文化是基础,是内涵,但却涉及历史、文物、科技、生态、水利、旅游、规划等诸多领域,是一项以文化建设为核心的复杂系统工程。加之创新性整合的广袤文化资源,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机制面对国家文化公园,必然需要调整改革,方能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首先,国家文化公园作为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工作的创举,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在建设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才能顺利建成和有效管理,才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打造群众认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兼容的文化名片。

其次,国家文化公园需要构建分工明确、多方参与的国家文化公园管理体制,明确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之间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管理中的责任、权力和利益,仿照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国家文化公园管理局,避免互相推诿,各算小账,并确保资源得到统一调动和有效投入。

最后,完善法规政策,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仅用7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立法工作。国家文化公园在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基础之上,还在考虑纳入更多的中华文化精神标识,建设、管理和运行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立法保驾护航,方能走向稳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总之,建设黄河为代表的国家文化公园,是我们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的明确要求。厘清思路,认清目标,辨清内容,分清责任,科学规划,整体布局,调整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和投入多方资源,实现跨区域、跨部门统筹协调,必将高质量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促进实现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基础理论研究”(21AH01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