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A04

弘扬现实主义  彰显人民意识

◇蒋承勇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他强调,在未来新的征程中,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早在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已深刻阐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强调文艺创作的人民取向、文艺发展的人民坐标。从文学事业发展的角度而言,我们的文学创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必须把人民大众作为表现的主体,要有鲜明的人民意识。从这种意义上看,现实主义文学之所以充满活力,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有很强的人民情怀和人民意识。因此,弘扬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文学事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的引领

“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术语,它可以指文学观念、创作方法、写作精神、批评标准、审美原则或艺术价值观等,但它首先是一种文学思潮,前述诸种称谓都是由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延伸或派生出来的。作为文学思潮的现实主义产生并流行于19世纪的欧洲,后来在世界文坛广泛传播,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学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所处的年代,高度关注并阐释现实主义文学之精髓,对现实主义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百余年来,诸多外来的文学思潮流派中,现实主义在我国文学与文化领域传播得最为深入而广泛,其中的原因,除了与中国特有的文化期待视野和社会历史情势有重要关联之外,更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理论话语的引领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