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梓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早期贡献者
◇冯颜利
潘梓年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逻辑学家和杰出的新闻战士。潘梓年,别名宰木、定思,1893年1月11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1920年赴北京大学哲学系攻读哲学、逻辑学和新文学,在《新青年》等进步刊物的影响下,自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熏陶。潘梓年于1938年1月在武汉创办《新华日报》,1954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任副主任,创办了新中国最高哲学研究机构——哲学研究所,筹备出版了新中国哲学权威刊物《哲学研究》。潘梓年的一生,可谓是谋求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中国共产党先锋战士的一生,也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以及新中国哲学研究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革命与斗争:不改初心使命的
中国共产党先锋战士
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洗礼。鸦片战争爆发后,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社会落后问题日渐凸显,现实危机呼唤着国人尤其是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潘梓年谈及青年时曾说道,“不论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青年永远是社会上最积极最勇敢的分子”,他本人就是这句话的生动践行者。潘梓年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接受儒家文化熏陶,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面对着国家危亡和民族颓败的旧时代,潘梓年体现出高度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潘梓年投身民族救亡和追求社会进步的意识觉醒,强烈渴望着新思想和新文化的洗礼。他树立起求学救国的伟大志向,毅然选择外出求学,并通过刻苦学习考入上海龙门师范学校。毕业后,他便回到家乡从事教育工作,致力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家乡人民无学可上的困苦境地。1920年,潘梓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修哲学、逻辑学和新文学。作为一个深怀爱国热情的传统知识分子,他在北京大学的学习时光里接触了各种不同的新思想、新文化,在时代洪流中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洗礼。在这一时期,五四运动的革命思潮仍然方兴未艾,而在地处爆发中心的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开始迅速传播。潘梓年大量翻阅并认真学习《新青年》《新潮》等进步刊物,在不断接触和学习中体悟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强大力量。马克思主义蕴含的科学真理和强大力量,与潘梓年力图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高度契合。这使得他自觉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为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共产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