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A01

培育新时代青年大国心态

◇潘玉腾  张子越  涂莹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这对新时代青年提出了新的期望和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大国心态是一个世界性大国的全体人民所呈现出的一种对本国与世界之间关系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倾向的综合心理状态。在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中,促进全体人民尤其是新时代青年形成与文化强国目标相适应、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大国心态,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培育新时代青年大国心态,首要的是明确新时代青年大国心态的基本内涵。参照《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的“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基本框架,新时代青年大国心态应是以自信心、进取心、包容心、平常心构成的心态体系。其一,自信心。“中华民族是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民族”,这种自信心根植于“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其二,进取心。既保持开放姿态,善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又保持合作热情,推动生态环境、气候变化问题等重要领域的国际合作。其三,包容心。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包容国际交往合作中的误会、猜忌、冲突、争议,以交流增进互信;另一方面,秉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美美与共”的文化气度,在多元文明的互学互鉴中取长补短。其四,平常心。一是理性,即客观理性看待国内外关系,增强底线思维与忧患意识;二是平和,既有历史发展的眼光,从历史伤痛中汲取奋进力量,又有独立自强的意志,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中稳步前行。

培育新时代青年大国心态,具有时代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首先,这是回应中国携手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时代期盼。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愿望同向同行。新时代青年只有秉持健康成熟的大国心态,才能始终“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其次,这是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要求。当前,我们既需要促进本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也需要在国际交往中积极采取行动措施。在大国心态指引下,新时代青年应将青春活力转化为发展动力,增强国际认同度与感召力。最后,这符合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新时代青年大国心态是增强其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心理素质,也是引导其把个人发展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践行“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关键心态。具体而言,培育新时代青年大国心态,要根据人的心态生成规律与青年心理状态的特点,从国家、社会与青年个体三个层面共同推进。

第一,国家应加强对新时代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相关体制机制保障。爱国主义是人们对国家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主要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一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大势,妥善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树立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心态,做到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一方面,根据新时代青年的现实特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入对其大国心态的培育工作中。另一方面,注重新时代青年的成长历程,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国心态教育资源,并与国家政策、社会环境、个体行为等相结合。二是建立和完善相关体制机制,着力培养新时代青年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胸襟。国家应发挥法治的制度约束、行为规范作用,在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中加强对青年行为的规范与引导;重视树立新时代青年的模范榜样,对在国际交往中有卓越贡献的个体或组织予以表彰或奖励;加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和发展心理服务社会组织,健全青年心理疏导与危机干预机制,推动将爱国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 

第二,社会应着力促进个体心态构建,营造心理归属良好环境。一是高校应承担新时代青年大国心态培育的首要任务。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在形势政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课程中引导广大青年正确认知国家与世界、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自觉形成健康积极的大国心态;心理辅导、法治教育等相关课程也应积极发挥作用,促进青年的心理健康与思维理性。二是强化社会舆论引导,增强心理归属感。新时代青年大国心态的培育,亟须促进个体心理找到群体归属。这就要求重视运用主流媒体传播大国心态的观点与声音,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促进青年的心灵成长,实现心理的群体归属;引导青年在具体场域中开展交流讨论,表达立场观点,使个体心态在相互借鉴中日益健全成熟;净化互联网、校园等重要青年舆论场,凝聚健康大国心态共识,使广大青年理性表达情感,反对极端行为。

第三,青年要关注心理健康,提升个人素养,在社会实践中强化自我教育。一是帮助青年群体正确认知青年期具有易于心理波动的特征,引导他们善于、乐于在师长、父母及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调节心理不适,不断丰富人生经验,增强心理韧性与心态稳定性,打造健康积极的心理“基本盘”。二是提高个人综合素养,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有效提升青年的身心素质,通过国际交往开拓视野与格局。三是在社会实践中强化自我教育,以新时代青年大国心态引导其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涉及国际关系、国际事务的各种活动,逐步提升其认知、判断与决策能力,在行为决策的结果反馈中进行心态纠偏,形成自我教育的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