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A06

唐代营州的粟特人

◇郭美玲

营州是唐代东北边地的重镇,其初置可追溯到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治所位于和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唐代,营州作为边地府州的重要战略地位愈发凸显。《旧唐书》卷三九《地理志二》载:“(营州)旧领县一,户一千三十一,口四千七百三十二。天宝,户九百九十七,口三千七百八十九。”因为营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社会风气,不同族群的人们杂居于此,胡风盛行。唐代诗人高适作《营州歌》曰:“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营州地区的胡风由此可见一斑。在诸多胡人群体中,粟特人十分引人注目。

从3世纪到10世纪,大批粟特人进入中国,文献中以“昭武九姓”记之,他们属于伊朗系统的中亚古族,本土位于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珊河流域。在粟特地区分布着规模不一的城邦国家,其中最大者是康国。粟特人以善于经商著称,荣新江在《丝绸之路上的粟特商人与粟特文化》中指出,在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城镇周围或中间,形成了一系列粟特聚落或聚居区,营州是其中之一。学者对营州地区粟特人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