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边墙命名规则初探
◇韩道宽
边墙也称长城,既是中国古代北部边境的军事防御建筑,也是中国有史以来修建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军事设施。辽东边墙始建于正统二年(1437),毁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位于九边之首的辽东镇。辽东镇边墙地处东北边陲,从保护东北边疆稳定的角度来说,其作用非常重要。明中后期,女真和蒙古侵扰边内,边墙的直接作用就是阻挡其进入边内进行掠夺。
辽东边墙不仅仅是一道墙,而是明代中后期东北地区的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系统。除边墙墙体外,堡(所城)、台、驿也是重要组成部分。经考证《辽东志》与《全辽志》,其名称大致有以下几种命名方式:第一种是根据周边地理环境直接命名,第二种是根据原有的约定俗成的名字继承而来;更多的是第三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其名字是根据军事需要,直接从军事思想的角度命名。这类名字的第一个字的属性是动词,如“镇”“威”“大”“长”等。第二个字的属性是名词,有的代表方向和方位,如“北”“远”“夷”等。有的表示一种状态,如“静”“宁”等。由这些字组成的堡的名字有“镇北堡”“镇远堡”“镇西堡”“威远堡”“镇夷堡”等。另外,“远”“静”“宁”这些字本该排在第二位,但有时也会放在首位当动词用,如“静远堡”等。这些名字带有强烈的军事色彩,更重要的是,带有强烈的权力色彩。关于“镇”字,《说文解字注》释:“博压也。博当作簙,局戏也。压当作厌,笮也。谓局戏以此镇压……引申之为重也,安也,压也。”《新华字典》释:“以武力维持安定。”关于“威”字,《说文解字注》载:“姑也。引伸为有威可畏……尔雅君姑即威姑也。古君威合音差近。”从以上两个名字来看,第一个字更多可以理解为军事力量的展示、皇权的至高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