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A02
本版标题
  • 凝聚学术智慧  传播中国理论
    ——首届“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侧记之二

  • 中国式现代化点亮世界现代化理论光谱——首届“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侧记一

· ·

中国式现代化点亮世界现代化理论光谱——首届“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侧记一

西原春夫对中国的现代化经验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中国的目标是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延长线上建立马克思、恩格斯梦想却未能实现的社会。在人类历史上,中国首次获得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利条件。

胡里奥·里奥斯认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取得成功,不仅对于国家稳定发展意义重大,也会为全人类注入正能量。毋庸置疑,它会贡献宝贵的经验,帮助那些身处不同国家却都希望世界更美好的人,他们渴望一个更加可持续也更加公正的世界,一个进步可以造福人类所有阶层的世界。

郝福满说,希望中国政府机关能允许我们尽可能多地学习这些经验。在未来数十年内,这种切实了解中国经验的学术交流仍将是非常重要的。

高文勇表示,研究中国的治国理政模式,有助于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可能性、内容、方法和理念。正是由于独创性地走上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成为一个值得研究和理解的参照物。

意大利米兰大学政治学与社会学荣誉退休教授艾伯特·马蒂内利(Alberto Martinelli)认为,我们必须承认并尊重通往现代化的多元路径,以及对相似问题的不同应对方式。同时,我们必须相互学习对方的经验与最佳实践。各国公民和政府应拥抱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在促进各民族与人民之间的和平关系、相互理解与合作方面,科学家们肩负责任,同时也应扮演关键角色。

在发言中,卡琳娜·巴特雅尼说,通过对比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现代化”一词在拉美的含义与今天在中国的含义截然不同。拉美的现代化是外生的、有依赖性的,并以欧洲为中心。当拉丁美洲经历政府和国家能力丧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下降、劳资关系不稳定、不平等现象日益增多等种种问题时,中国却在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上破解一系列难题,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

谢尔盖·尤利耶维奇·格拉济耶夫进一步表示,中国建设了世界经济的新秩序体系,建设了社会主义治理体制,中国在协调各种社会利益方面很成功。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经验是独一无二的,当今世界很需要运用这样出色的经验创造新的经济奇迹。越南正在实施类似的经济模式,它拥有几乎同等的经济发展速度;其他东盟国家也在借鉴中国的经济经验,紧追发展速度;埃塞俄比亚在中国专家为他们带来经验后,也发生了爆炸性的经济增长。也就是说,中国创造的经济发展管理体制,可以在其他国家使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成果。在他看来,中国学者们低估了中国改革经验的重要性。他强调,我们正在以极大的兴趣研究中国经验,以便在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中加以实施,建设在中国已经发挥有效作用的经济发展机制与激励措施。中国推动的混合模式世界经济新秩序,与我们正在欧亚经济联盟中建造的统一经济空间制度加在一起,可成为欧亚地区可持续稳定长期发展的基础。

欧洲研究国际中心欧洲—中国项目主任乔治·佐戈普鲁斯(George N. Tzogopoulos)认为,“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及其研讨主题“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西方学者、专家和新闻工作者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内取得了万众瞩目的历史性进步,成功解决了贫困及其他老大难问题。当前,中国正在规划一条以科技和创新为基础的全新发展道路。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中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在重大技术发展与解决不平衡和失业等问题的社会政策相结合方面的作用,对国际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国是技术创新的领导者,在探讨控制引发战争的技术和尖端科技难题上与合作伙伴共同寻找解决方案方面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事实证明,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有不同的生成逻辑和推进方式,与会国际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增添了信心和勇气,其开创的世界意义就在于,实现现代化道路多种多样,不止一条,模式也不局限于一个。

沟通学术思想  增进文明互鉴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2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通过线上和线下互动交流,在多学科、多领域和多视角的深度对话中,探讨国际风云变幻、辨析文明交往互鉴,是思想性与价值性互动的生动事件。

中俄友好和平发展委员会专家理事会俄方主席尤里·塔夫罗夫斯基(Yuri Tavrovsky)将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称为新的“时代精神”。这一精神倡导世界上没有孤独的“山巅之城”,而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不利用以美元为基础的货币体系对全世界进行剥削,只有“一带一路”互惠互利的国际经济合作模式。

俄罗斯科学院普里马科夫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亚历山大·罗曼诺夫(Alexander V. Lomanov)长期从事中国问题研究,对中国共产党有深刻理解。他说,2018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论断,使中国能够更好地应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这一重要论断,促使中国社会积极适应全球变化,使中国长期疫情防控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而“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长期发展规划等,加快了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没有中国的参与,人类就不可能迈入全球均衡、协调、包容发展的新阶段。

黑尔佳·策普-拉鲁什则认为,习近平主席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全新发展时期中意义最为深远的实践理念,首次提出了不为战争左右的世界发展模式。当前,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国际社会中自由社会制度的支持者将中国模式视为自身模式的竞争对手乃至敌人,并决心遏制中国的进一步崛起。因此,中国的最佳对策是就经典文化与欧洲和美国展开对话,双方都可以强调自己最优秀和最崇高的观念。通过交流如孔子、柏拉图、阿基米德、朱熹、王阳明、库萨的尼古拉、莱布尼兹、杜甫和席勒等伟人的思想,人们能形成“同时性的永恒”的观念。加强文化新丝路交流活动,组织古典文化之间的对话,地球上有越多国家制定出建设文化发达、和谐美丽社会的目标,我们所有人就越有机会理解习近平主席提到的“让人得以为人”和代表“人类共同命运”基础的普遍原则。

在波多·洪姆巴赫看来,在解决地区冲突、欧债危机等问题中,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已经展示出其未来的地位。“一带一路”倡议正向所有支持平等互惠的国家展开双臂。

国际知名哲学家、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贝淡宁(Daniel A. Bell)在中国已经差不多20年了。他从西方人的视角提出了如何推广中华文化的建议:一是怎么让西方人理解中华文化,二是怎么让他们同情中华文化。他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翻译问题。比如在翻译“宣传部门”一词时,communications or public engagement比Ministry of Propaganda或publicity更加客观中性;将和谐的“和”翻译成diversity in harmony比harmony易于接受;将“可爱”翻译成adorable或者cute比lovely更好。

对此,波多·洪姆巴赫认为,世界可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沟通机制,只有全世界开诚布公地互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开展平等对话,而不是接受居高临下的指挥,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什么你只看到别人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呢?”

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实现文明多样性的延续与全球范围的可持续发展,早已越出了狭隘的地域性思维视域,呈现出摆脱单一西方现代化路径束缚的现实前提。

当下是正在发生的未来。世界现代化进程势不可当,并深刻地决定了人类现代化的未来,必然刷新历史进步的时代风貌。指向未来的多元化世界现代化道路,期待更加激动人心的现代化多维实践叙事。学术视野中的中国式现代化丰富的实践创造,必将点亮世界现代化理论光谱,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光明而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