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
◇包大为
110年前,武昌首义的枪声拉开了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包括孙中山先生在内的革命党人和爱国志士,深刻认识到当时中国的积贫积弱是历史性和结构性的,他们力图遵循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经验和指导思想,以三民主义”之理念,拯救中华民族于危亡。在《兴中会章程》中,孙中山先生感叹“中国积弱,非一日矣”。相比快速实现现代化的西方列强,清政府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仅无法有效集中民智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更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力量来抵抗外辱。孙中山先生认为,这种发展阶段的“代差”在内表现为清政府“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在外则表现为西方列强“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最终的结果则是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为了拯斯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党人发起了辛亥革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解除了封建专制的陈旧枷锁,为亚洲人民树立了民主共和的典范,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和国家观念的确立提供了初步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