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A12

探索大学生高质量创业的路径

◇彭伟  殷悦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作为最具创业活力和潜力的群体,已成为我国创业阵营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据国家发改委在2020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上公布的双创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创业群体持续壮大,2019年创业的大学生数量高达741000人,较2018年增长9%。然而,与日益高涨的创业热潮形成剧烈反差的是,现实中具有高潜质、高成长性的创新型创业活动比例很低,大学生创业质量有待提高。实际上,并非所有的创业活动都有助于经济增长,高质量的创业活动才能支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低质量的创业活动反而会导致资源浪费和产能过剩。因此,如何提升大学生创业质量、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创业,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衡量创业活动质量的三个尺度

作为衡量创业活动是否有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创业质量日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有学者认为,可从创业动机来判断创业活动的质量,指出机会型创业活动比生存型创业活动具有更高的质量;也有学者基于价值创造视角,将创业活动分为生产性创业、非生产性创业和破坏性创业,认为生产性创业活动的质量最高;另有学者认为,可从创业活动所产生的积极结果(比如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收入)来测量创业活动的质量;还有学者认为,应从增长导向、国际化导向等行为特征来衡量创业活动的质量。上述研究为我们全面认识高质量创业的内涵、科学评价创业活动的质量提供了重要参考。鉴此,笔者认为创业质量是创业活动创造价值、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程度,高质量创业是具备高创新性、高生产性、高成长性的创业活动,可以从创新性、生产性和成长性三个维度来衡量创业活动的质量。

创新性主要用于衡量创业活动的机会属性。创业本质上是创业者或创业团队识别并开发有利可图的创业机会的复杂过程。机会创新性是区分不同创业机会的核心特征,指创业者或创业团队所识别到的机会在整个行业或市场上的新颖程度。机会创新性的重要体现是产品或服务的创新程度,当然还可以体现在生产创新或营销创新等方面。创业机会本身是否具有创新性是评判创业活动质量的重要决定性因素。比如开一家普通的小饭馆与创办一家旨在突破新材料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公司相比,前者的机会创新性明显低于后者,其创业质量也显然不如后者。

生产性主要用于衡量创业活动的价值创造。创业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创造价值,这里的价值既包括经济价值,也包括社会价值,还包括环境价值。创业活动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创业收入、利润税收等方面,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提供就业岗位、员工幸福感、对所在社区的贡献等方面,环境价值主要反映创业活动对环境所带来的积极效应。创造高经济价值的创业活动不一定是高质量的创业活动,比如在乡镇创办的某家化工企业,可能其创造的利税非常高,但会严重污染环境并威胁到当地居民健康,该创业活动显然不是高质量的创业。当然,经济价值不高的创业活动也并不一定是低质量的创业活动,比如周贤创办的中国首家线上慈善商店善淘网,雇佣大量残障人士为员工,收集闲置废旧的衣物放在网上销售,虽然没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却具有突出的社会价值,并为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显然具有比较高的创业质量。

成长性主要用于衡量创业活动的发展潜力,主要包括雇员规模增长率、市场规模扩张率、销售收入增长率等指标。比如,某些创业活动可能在现阶段的价值创造有限,但却表现出非常好的发展态势;另有些创业活动可能在现阶段创造了较多的经济效益,但增长乏力、后劲不足。显然,前者的创业质量可观,后者的创业质量不容乐观。

大学生创业质量的影响因素

由于创业是一个基于微观决策并嵌入外部环境的动态过程,大学生创业活动的质量不仅受到外部制度环境的影响,而且内生于个人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外部制度环境主要包括规制环境(政府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政策等)、规范环境(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认知环境(广泛共享的社会知识)三个维度。制度环境会通过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机会感知和风险承担态度来影响其创业决策及创业行为,进而对其创业活动的质量产生影响。合理的制度会激励大学生致力于从事生产性创业活动,进而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不合理的制度则会驱使大学生热衷于从事社会财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创业活动,并不能带来经济的增长。此外,大学生的人力资本越高,所拥有的行业经验、创业经验越丰富,越可能识别出创新性机会,投身于质量较高的创业活动;大学生创业者的社会资本越高,网络规模越大、网络异质性越高,有助于获取更多的创业资源,创造更多的价值;大学生创业者的心理资本越高,越能有效应对创业过程中的各种挑战与风险,表现出强劲的创业韧性,进而获取更好的发展潜力。

大学生高质量创业的实现路径

一个国家的创业精神,最主要的不是体现在创业数量上,而是体现在创业质量上。因此,要大力推动大学生创业从数量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转型。激活大学生高质量创业,既要通过优化制度环境、升级创业教育来实现外在“赋能”,更需要通过锻造创业资本来实现内在“增能”。

政府不断优化制度环境。一是重构政策目标,要从引导大学生创业数量增长的政策目标向促进大学生创业量增质升的政策目标转型,激励更多的大学生积极投身于机会型创业、创新型创业活动中。二是精准分类,提高政策效能,要充分考虑创业活动的异质性,制定多样化、“菜单式”的政策清单,为不同的创业主体(如男大学生、女大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创业活动(如科技创业活动、公益创业活动)精准服务,发挥政策的最大效能。三是广泛宣传优秀大学生创业案例,积极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广“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四是加强大学生创业导师队伍建设,选育一批兼具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的创业导师,激励创业导师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职业支持、心理支持和角色榜样。

高校积极升级创业教育。一是革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引导和指导大学生主动识别创新性机会,积极投身于创新型创业活动。二是秉承“开放、融合”的理念,探索构建“创业教育+”体系,推动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创业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创业教育与校友服务相融合,让创业教育全覆盖、全方位地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三是大力搭建“创新实验室—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器—创业园区”的阶梯式创业平台链,为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充足的机会和广阔的舞台。

大学生持续锻造创业资本。一要不断提升人力资本,比如多参加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来积累行业经验;可以参加一些校园创业活动,低成本地积累创业经验;也可以先深造攻读硕士甚至博士学位,在更高的学业阶段开展创业活动。二要不断拓展社会资本,通过扩大社交网络规模、提高社交网络成员异质性、广泛连接弱联系的社交成员来构建高质量的社会体系,有助于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三要不断培育心理资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体验来提高自我效能感,调整认知状态对困难做出积极的归因进而培育乐观情绪,制定一系列计划并努力实施这些计划来开发希望的心理,积极应对挫折开发顽强的韧性。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三维资本的大学生创业质量提升机制研究”(19AGL006)、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重点资助项目(CDGZ2018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