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延安精神带回家
◇李新烽
7月29日至8月1日,中国非洲研究院邀请11位非洲驻华大使赴延安参观调研,并出席“延安精神与中国脱贫”国际研讨会和第十一届大使讲坛。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其名著《西行漫记》中,曾将延安描述为当时在中国见到的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如今的延安告别了贫穷落后,旧貌变新颜,昔日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绿林满坡、青山环绕、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大使们参观了安塞区南沟村、延川县梁家河村和枣园革命旧址,他们交口称赞。非洲驻华使团团长、喀麦隆驻华大使马丁·姆帕纳在告别延安时感叹:“延安之行给我们留下了难忘印象,我们一定要把延安精神带回家,让非洲尽快摆脱贫困。”笔者有感于此,特赋诗以记之。
震天响的安塞腰鼓啊
红带飞舞
鼓手飞跳
再见了昔日的黄土飞扬
秃山荒岭披上了层层绿装
鼓手的脸蛋和枝头的苹果
红红的、圆圆的
笑得自然、甜香
喜迎远道而来的非洲朋友
探寻脱贫致富的壮丽华章
杨家岭窑洞彻夜不眠的灯火
照亮了黑暗中国革命的航向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实事求是 人民至上
马克思主义穿上中国的长袍马褂①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人民而生
因人民而兴
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
梁家河畔的知青窑洞啊
清贫的生活磨炼出坚强的意志
艰苦环境孕育了为人民做实事的思想
磨面房终结人工推磨史
铁业社自己打造新农具
农技园培育出优良品种
沼气池把乡亲们的新生活点亮
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
根植土地 不忘乡亲
中南海时刻牵挂着山沟里是否
五谷丰登
瓜果飘香
也许精准扶贫的思想就是
从梁家河出发走遍全国穷乡僻壤
“三难村”通过“三变”脱贫②
梁家河三大产业③惠及乡亲
延安226万人民实现小康
非洲大使解读中国脱贫密码
全国上下齐心
政府推动有力
中共坚强领导
大使们感叹
中国是非洲脱贫致富的榜样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
目标明确
精准施策
领导有方
非洲有谚语云
“如果你在旱季与船夫交朋友
那么当雨季来临潮水上涨时
你将是第一个过河的人”
中非关系源远流长
中非人民是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
毛主席给马克思主义穿上唐装
我们要给延安精神穿上非洲衣裳
期盼有朝一日
非洲的树枝头挂满延安的红苹果
黑人艺术家巧手剪出延安的红窗花
欢快的非洲鼓声频传脱贫致富捷报
热情奔放的非洲舞蹈喜庆非洲的小康
注释:①当年随中外参观团赴延安采访的《新民报》主笔赵超构描绘说:“马克思和列宁,不再以西装革履的姿态出现,却已穿起了中国式的长袍马褂或农民的粗布短袄来了。”
②延安之行的第一站是安塞区南沟村,这个过去的“三难村”——出行难、娶媳妇难、干事难,“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通过“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走上富裕路,实现小康。
③梁家河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苹果和养殖三大产业,努力建设生态、富裕、美丽、幸福乡村,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