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乡村旅游地韧性能力建设路径
◇解佳 刘俊
在数字乡村战略支持下,新媒体成为促进乡村地区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1.6%,10亿用户接入互联网,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其中,农村网民达到2.97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9.2%,城乡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缩小,数字乡村建设卓有成效。新媒体一端依托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另一端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联结千家万户,改变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连接方式,带动信息、人口、资源、技术的流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乡村的产业模式、社会结构、文化内涵乃至空间环境,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
近两年,旅游业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饱受冲击,乡村旅游是为数不多复苏较快、表现亮眼的领域。2021年10月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的《2021年国庆旅游市场数据报告》显示,国庆期间,“三小时”旅游圈是假期主要活动范围,临近城市郊区的乡村成为出游首选。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新媒体的支持。例如,越来越多的本地精英和返乡青年熟练使用新媒体,浙江莫干山、广西阳朔等地的“网红乡村”层出不穷,在游客的积极参与下形成电子口碑。此外,还有许多基于网络完成的乡村建设众筹项目,旨在把对乡村旅游与乡村建设感兴趣的消费者转化成共建人,再由他们带来客源,实现良性循环。同时,以手机为终端的移动互联网大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倾向于自助出行,部分乡村地区因偏僻和封闭而缺乏客源的情况得到改善。新媒体逐步嵌入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改变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