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3版:人文岭南3
本版标题
  • 书院建制与粤东北客家文化

  • 城市新移民文化认同的层理分析

  • 持续深化明清海防兵船史研究

  • 书院建制与粤东北客家文化

· ·

书院建制与粤东北客家文化

◇曾令存

书院与客家文化在学界一直为研究者所关注,且已有丰硕研究成果,但从区域角度考察书院如何影响客家族群文化的儒学化过程,仍是个有待探赜的领域。

地处闽赣粤客家民系大圈区重镇的粤东北地区(本文所说的“粤东北”,包括历史上的嘉应五属:程乡(今梅县、梅江区)、兴宁、长乐(今五华)、平远、镇平(今蕉岭),以及此前隶属于潮州府的大埔、丰顺),作为历史上的纯客家族群居住区域,从宋元以降至清,先后创设的书院达40多所。孕育发展于此的客家文化,在学者罗香林首作阐述的基础上,经后继学者充实完善,已建构成为一种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族群文化。家国意识、祖先情怀、方言古韵、民俗信仰、崇文重教与名节观念等,已成为了解这一族群文化内涵的关键词。无论是作为族群/民系的“客家”,还是作为历史/文化的“客家”,其一出现即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客家学者王东以20世纪90年代为界,将过去200年的客家文化研究分为“汉族移民史”和“区域社会史”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主要以罗香林等前辈学者为代表,偏重族群迁徙—中原文化的角度;后一阶段由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等众多学科学者的参与,加之以开阔的国际学术交流合作视野,研究者相对侧重于区域内部的人地关系、族群关系及其与周边区域互动等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