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3版:人文岭南3

书院建制与粤东北客家文化


■东山书院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图片网


◇曾令存

书院与客家文化在学界一直为研究者所关注,且已有丰硕研究成果,但从区域角度考察书院如何影响客家族群文化的儒学化过程,仍是个有待探赜的领域。

地处闽赣粤客家民系大圈区重镇的粤东北地区(本文所说的“粤东北”,包括历史上的嘉应五属:程乡(今梅县、梅江区)、兴宁、长乐(今五华)、平远、镇平(今蕉岭),以及此前隶属于潮州府的大埔、丰顺),作为历史上的纯客家族群居住区域,从宋元以降至清,先后创设的书院达40多所。孕育发展于此的客家文化,在学者罗香林首作阐述的基础上,经后继学者充实完善,已建构成为一种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族群文化。家国意识、祖先情怀、方言古韵、民俗信仰、崇文重教与名节观念等,已成为了解这一族群文化内涵的关键词。无论是作为族群/民系的“客家”,还是作为历史/文化的“客家”,其一出现即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客家学者王东以20世纪90年代为界,将过去200年的客家文化研究分为“汉族移民史”和“区域社会史”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主要以罗香林等前辈学者为代表,偏重族群迁徙—中原文化的角度;后一阶段由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等众多学科学者的参与,加之以开阔的国际学术交流合作视野,研究者相对侧重于区域内部的人地关系、族群关系及其与周边区域互动等角度。

作为一种特殊的区域族群文化,周大鸣认为,客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生态变迁和族群关系借由闽赣粤边界地区普遍经历的“正统化”过程建构起来的。客家族群/客家文化的形成,既是一个自我认同的过程,也是“他者”建构认知的过程。但如何“正统化”与“自我认同”,这是一个复杂的儒学化过程,是客家研究中需不断深入探究的命题。由此可以提出的命题是:是否可以以粤东北客家族群为对象,在“汉族移民史”和“区域社会史”等研究基础上,尝试从以传播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书院文化角度切入,考察书院文化是如何影响客家文化“正统化”/“儒学化”过程的?在这方面,目前值得关注的相关初始化研究主要有:一是刘伯骥的《广东书院制度》(1958)。作为区域书院研究著作,该书考察的重点虽不在粤东北地区,但对历史上该辖区一些书院相关史料的搜集整理值得重视,如书院山长的学行与著述情况、书院教学内容与课卷等。作者从书院文化角度,指出书院崇祀先贤有正学统、树师模、寄章教的意义,师长讲学则有“匹夫化乡人”的效果。二是季啸风主编的《中国书院辞典》(1996)。《中国书院辞典》“中国书院名录”收录从唐代至清代全国各地有史料可查的书院词条共7300条,其中收录了粤东北地区40条(注:《中国书院辞典》误认湖南兴宁县的13所为广东兴宁县的,特此勘正),并在每条下面简单介绍这些书院的创建时间和创建者等情况。三是李惠芳的硕士学位论文《客家梅州地区书院发展研究》(山东大学,2009)。论文首次对粤东北梅州地区书院信息进行了专题梳理,介绍了辖区内书院发展及其原因,书院教学内容、经费来源与管理,晚清转型时期梅州地区书院的变革情况,以及书院教育对今天教育的启示等。四是笔者的《客家书院》(2015)。这是首部关于粤东北(梅州)书院的公开出版物。该书侧重文献资料的整理,介绍梅州地区书院一些常识性话题,但有关书院文化对该区域族群文化形成发展的影响,并未展开探究,这一问题也是以上研究存在的共性问题。

作为历史上典型的纯客(家)族群区域,粤东北在闽赣粤乃至海内外的客家族群聚居地中均具有代表性。从历史上看,至少在唐宋以前,粤东北地区都处于中原主流文化圈的边缘,是儒家文化的“化外之地”。因此,我们应在汲取“汉族移民史”与“区域社会史”等研究的精华,从民系迁徙、文化融合等角度研究客家文化模式的基础上,尝试从书院文化建制角度,考察粤东北地区的书院在客家文化正统化与自我认同过程中的影响,拓宽人们认识和了解客家文化的空间。同时,要通过(视角)“下移”与(专题)“窄化”的方式,对书院与客家文化形成关系中的若干问题进行深入勾连,从问题意识和方法论角度拓展客家研究空间。

基于这样一种视角,笔者认为,粤东北地区的书院历史沿革和客家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其中值得讨论的议题,可以包括宋元以来粤东北客家地区的书院创设流变、民间风俗信仰、科考教育源流、地方名门士族、诗文艺术演化及客家文化的生成等,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粤东北书院历史的梳理。将历史上粤东北书院的创设与分布、祭祀与讲学、师生与课设等情况置于广东乃至全国的视野中,揭示其与中原主流文化圈的关系。同时,对粤东北书院与本土私塾、社学、义学、儒学等的复杂关系进行钩沉,突出粤东北书院建制的区域性与本土性。

二是考察书院文化对本土风俗信仰的归化。可考虑选取本土原住民婚丧习俗、岁时节庆中的若干典型个案,考察书院如何通过不同于地方吏治的书院祭祀(包括供祀对象选择)等仪式,将儒家思想文化贯穿其中,塑造客家文化的品格。

三是探究地方名门士族与书院的深层关系。重点选取历史上嘉应州城的攀桂坊,大埔西河、百侯的名门望族,考察在科考时代,书院与私塾等民间教育机构如何通力合作,为国家培养、输送人才,而这些人才后来又如何通过参与地方书院的创设与管理、讲习书院扶掖后学等形式,推进地方/乡村秩序的建构,弘扬儒家文化。

四是探讨书院与粤东北“人文秀区”的形成。考察粤东北地区的书院对私塾等本土民间教育机构的规约与推动,书院文化在构筑粤东北崇文重教传统以及近现代教育转型过程中的作用。同时通过本土诗文创作和民间文艺气象,考察书院文化对本土士人精神世界和平民百姓情感心理的染熏与影响。

其中,需要重点阐释的是宋元以来粤东北地区的书院如何通过祭祀与讲习传播主流文化,归化族群风俗信仰,建构区域崇文重教传统,影响客家文化的正统化与儒学化进程。要言之,从书院建制考察粤东北客家族群文化的儒学化进程,或许能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一些新的启示。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