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学”的创建及当代价值
◇任竞泽
关于保护秦岭生态和弘扬秦岭文化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4月视察陕西秦岭牛背梁时明确指出,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而创建“秦岭学”可以为保护秦岭生态和弘扬秦岭文化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
“秦岭学”内涵与学科属性
“秦岭学”最早由陕西省林科院党双忍在2019年出版的《秦岭简史》中提出,目前学界尚未见有其他学者提出系统地构建秦岭学的学术主张。相比而言,作为与“秦岭学”息息相关的“一山两河”之“长江学”和“黄河学”,已在湖北省社科院和河南大学等相继创立,经过多年的持续研究,两大学科范型已经日趋成熟。所以,针对秦岭生态保护和弘扬秦岭文化,创建“秦岭学”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我们所提出的“秦岭学”是广义上的大秦岭学或中国秦岭学,以陕西秦岭为中心,包括秦岭沿线青海、甘肃、陕西、河南、湖北、重庆、四川六省一市。作为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秦岭学涉及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林学、植物学、动物学、中药学、气象学、交通学、旅游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考古学、管理学、宗教学、法学、哲学、文学、语言学、艺术学、文化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其中自然科学上主要指向秦岭生态,而人文社科上则更多属于秦岭文化。
“秦岭学”这一综合性学科属性,可以简明概括为“地理、生态、文化”三维一体的知识系统。历来对秦岭的定位,如称秦岭是天下之大阻、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中国南北方的地理气候分界线等,都仅指出了秦岭学的“地理、生态”二极,而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则将秦岭学的另一极“文化”属性凸显出来,说明了“秦岭文化”在“秦岭学”及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为我们创建“秦岭学”和开展“秦岭学”研究指明了学术方向。
创建“秦岭学”的价值与意义
其一,保护秦岭生态。近年来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和陕西省政府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政策号召,陕西各地政府与众多高校如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宝鸡文理学院、商洛学院等合作,建立了十余所相关秦岭生态研究学术机构,包括“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中心”“大秦岭研究院”“秦岭研究中心”“秦岭生态环境研究院”等,目前这些研究机构大多处于分散隔离状态,有必要通过创建“秦岭学”加以高效整合,壮大秦岭生态保护的学术力量。
其二,弘扬秦岭文化。保护秦岭生态与弘扬秦岭文化相辅相成,弘扬秦岭文化可以更好地增强人们保护秦岭生态环境意识。目前秦岭生态保护研究已经如火如荼,但是与此相关的秦岭文化研究机构还不多见。秦岭的独特自然地理位置,使得秦岭文化呈现出多彩纷呈的综合性文化构型,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丝路文化、关中文化、长安文化等多个文化形态息息相关。凡此,都需要我们通过创建“秦岭学”在学术上进行多方位的全面总结。
其三,讲好秦岭故事。如何有效地弘扬秦岭文化和保护秦岭生态,不但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而具体的顶层政策设计,需要设立科研机构和创建“秦岭学”进行全面的学术研究,而且还需要通过文学、艺术、历史、影视、动漫、游戏、科普等不同渠道和形式进行广泛传播。而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来弘扬传统文化的治国理念和外交智慧,将大命题融入小故事中,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出来,无疑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路径。
创建“秦岭学”的路径与措施
第一,学术机构与学科联盟。依托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创立“秦岭文化研究院”,与侧重于秦岭生态保护的陕西师范大学“秦岭研究中心”一体两翼,并整合校内优势学术资源如黄河研究中心、关中·黄河文化研究院、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国际长安学研究院、一带一路文化研究院等,以陕西师范大学为发起单位,联合秦岭沿线六省一市的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秦岭学创建“大秦岭研究六省一市协同创新中心”,形成省际学科联盟,成立专门的学术组织机构,从各自为政的单兵作战,走向强强合作的联动机制。
第二,学术期刊与会议论坛。创办专业学术集刊《秦岭学研究》,争取在数年之间办成在学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秦岭学研究学术阵地。依托校内学报期刊资源优势,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设立“秦岭学研究”专栏,让“秦岭学”成为陕西师范大学的一张重要学术名片。每年定期组织召开各类大型秦岭学研究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高峰论坛和学术讲座,扩大“秦岭学”的学术影响力。
第三,课程教材与专业招生。依托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和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师资力量,分别开设《秦岭文化概论》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等全校通识教育课程,同时做好秦岭学教材编撰工作,进而在秦岭沿线六省一市高校中推广开来。在以陕西师范大学为首的六省一市一流学科建设众多高校中,设立秦岭学研究专业及研究方向,招收硕、博士研究生,培养秦岭学研究人才,巩固秦岭学学科基础。
第四,文献整理与项目基金。将百余年来散见在各类期刊报纸上的秦岭学研究学术论文汇集起来,分类汇编并分批次整理出版。以此为基础,创建秦岭学图书馆及秦岭学文献数据库,为学者秦岭研究提供便利条件。鼓励校内省际学科联盟的科研人员以秦岭研究为题,积极申报每年一度的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时多方筹措秦岭学研究基金,为秦岭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综上所述,我们根据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为契机,针对当下秦岭文化研究和秦岭生态保护之冷热不均的问题,通过创建“秦岭学”,大力弘扬秦岭文化,为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保驾护航。最后,我们集句秦岭诗一首来表达创建“秦岭学”和“当好秦岭生态卫士”的愿景和决心:“试登秦岭望秦川(唐孟浩然),秦岭风高雁贴天(宋汪元量)。终南云物一千里(清王士祯),标奇耸峻壮长安(唐林宽)。”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关中·黄河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