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唐诗之都”名片创建设想
◇魏景波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安古称长安,雄踞关中平原,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为悠久,也最具历史底蕴的都市,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与地域特色,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和历史遗存,至唐代而蔚为大观。古都长安是唐诗的创作中心与传播基地,唐诗已成为古都长安的文化符号而名扬海内外。创建西安“唐诗之都”城市名片,是亟待提上议事日程的现实问题,也是各界人士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与文化使命。
当前,关于唐诗文化资源的发掘,西安各界已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在思想观念上尚未深刻意识到唐诗文化名片对于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性。西安曾是大唐王朝的文化中心,也是现代很多人心目中的唐诗圣地,是闻名世界的“诗歌之都”,很多海外与境外的文化考察团体,怀着朝拜李白、杜甫等唐代著名诗人的心情从世界各地来到长安,本想体验唐诗文化的魅力,却很难找到相应的祠堂与展馆献上自己的一瓣心香。长期以来,学术理论界未能对唐诗文化名片进行深入研究,对西安的唐诗文化资源,相关部门在战略思想上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这在很大程度上减损了西安文化古都的魅力。
其二,学术与理论界不够重视。唐诗之于长安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享有盛誉的中国唐代文学学会1982年在西安成立,西安众多的高校及科研院所云集了一批学术造诣精深的唐诗研究专家,研究唐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唐诗研究机构多局限于学术圈内,并未与地方文化建设有机衔接,发挥应有的“智库”作用,从而未能对唐诗这张天然文化名片进行合理的调研规划与开发利用,使这一文化宝藏长期处于半闲置状态。
其三,对唐代诗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专业性和系统性不够。西安不仅是闻名遐迩的古都,也是驰名中外的诗都。当前,随着曲江新区的大规模开发,在大雁塔南北广场、曲江遗址公园等处,利用灯柱、雕塑等形式,题写有不少唐诗,游客在旅游观光的同时,吟咏唐诗,陶冶情操。但存在的问题是,很多唐诗的布展在诗人和诗歌的安排方面比较随机,缺乏条理,甚至前后重复,存在失误,对游客造成一定的误导。
有鉴于此,我们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如何激活西安历史文化资源,创建西安“唐诗之都”文化名片,提出以下构想。
第一,在宣传部门与文旅部门的统一协调下,联合宣传、文旅、文物、教育等部门,通过国家重视与省市联动,把打造西安唐诗文化名片提上议事日程,纳入国家与地方文化发展规划与纲要。在宣传上,加大对西安唐诗文化的宣传,拍摄“诗都长安”纪录片,把唐诗融入西安的文化地标。在文化旅游方面,整合现有文化资源,凝聚唐诗文化游的黄金线路,将王维与辋川、李白与兴庆宫、杜甫与少陵原、白居易与渭南等文化景点重点推出。在教育方面,在中小学增设唐诗欣赏吟唱的选读课程,大力提高学生的唐诗鉴赏能力。
第二,通过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开发唐代诗人的文化资源,针对杜甫、王昌龄、韦应物与杜牧四位长安籍大诗人,完善与建立相关纪念馆,设立唐诗文化公园。
完善与重建杜甫纪念馆。杜甫曾居住在西安南郊少陵原,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但西安市长安区杜甫纪念馆知名度很低,与杜甫的诗圣形象很不相称。当前要在对内布展与对外宣传两方面做足文章,进一步在纪念馆的基础上建成唐诗文化公园,打造集旅游观光、诗歌吟唱、爱国教育、休闲度假四位一体的城南名胜。与此同时,在南郊建立长安籍大诗人王昌龄、韦应物、杜牧纪念馆,依托城南优美的自然风光,让游客在观光的同时,获得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
第三,在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做好西安宫殿寺观和街市园林唐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先做好大明宫、兴庆宫、大慈恩寺、大唐不夜城四个代表性景点的唐诗资源开发利用,再由点及面,大力发展古都西安唐诗文化游,全面激活西安文化中的唐诗元素。
一是大明宫唐诗资源的开发利用。大明宫位于城北龙首原,利用天然地势修建。唐高宗时始于此宫听政,唐末毁于战火。作为唐帝国的政治中心达二百余年,大明宫是世界史上最宏伟的宫殿建筑群之一。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诗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描绘了大明宫的巍峨壮丽,突出大唐万国来朝的赫赫国威与海纳百川的不凡气度。可利用大明宫遗址公园的景观牌柱和音频电子等设备,突出唐诗中描绘的大明宫气象。
二是兴庆宫唐诗资源的开发利用。兴庆宫也是唐代“三大内”之一,唐明皇于此召见群臣,吟赏牡丹。大诗人李白曾于天宝年间供奉翰林,在兴庆宫奉诏写有名作《清平调词三首》,其三写道:“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充溢着富贵气象。白居易等其他唐代诗人也写有许多吟咏兴庆宫的诗歌。可在今天的兴庆公园内因地制宜,增加唐诗文化元素,使市民和游客在游赏的同时,得到诗歌文化的熏陶。
三是大慈恩寺唐诗资源的开发利用。唐高宗为太子时为纪念其母长孙皇后而建大慈恩寺,慈恩寺塔即今之大雁塔,被视为西安的地标与象征。唐代诗人多登临此塔饱览全城风光,留下很多诗篇。可在慈恩寺的旅游中增加唐诗元素的含量,同时对大雁塔南北广场的现有唐诗布展按照诗人与诗歌内容重新布局,更正原有的杂乱无章局面,使唐诗的布展安排条理化、系统化,进而大力发展诗歌文化游,使游客在观光的同时,领略唐诗的魅力,获得深度的文化体验。
四是大唐不夜城步行街的内涵提升。大唐不夜城景区以恢宏大气的盛唐文化为载体,是商务部授予的“全国示范步行街”,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大雁塔·大唐芙蓉园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步行街将旅游资源和文化产品、历史元素与娱乐体验融为一体,已成为游客打卡的古都西安第一街。目前需要在文化内涵提升上再深度挖掘,将唐诗文化元素全方位融入旅游体验和文创产品中,通过唐代诗人情景剧、大唐乐舞展演、饮食文化展示等系列活动,激活唐诗文化中可观、可咏、可赏、可品的文化元素,重塑大唐文化,再现盛世长安。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名片是城市的精神标签,彰显着城市的历史传承与精神特征。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恢宏大气的唐诗记录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化创造,也铸就了西安这座城市的精神风貌。打造西安“唐诗之都”文化名片,以史为鉴,以诗为媒,对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关中·黄河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