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A06

促进语言保护和非遗传承有机融合

◇乔全生  郭晓瑞

近年来,由于受众人数减少、表演市场萎缩,演员梯队断层等原因,山西方言口传文化形式正濒临消失,亟待抢救。2019年,我们团队获批教育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研究应用类专项“山西方言口传文化典藏调查研究及数据库建设”项目(YB1924C002)。该项目是教育部批准的首个保护方言口传文化的应用类专项,旨在重点抢救性发掘和保存山西方言多种口传文化形式,探讨语言保护与非遗传承双重有机融合模式,尝试在保护山西方言、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方面蹚出一条新路。

方言口传文化形式亟待保护

山西方言口传文化形式是指用山西方言表达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主要包括山西民歌、民间小戏、民间曲艺、民间韵文和民间俗文学等形式,其中前三种形式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山西民歌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尧舜时代的《击壤歌》《南风歌》到《诗经》中的《魏风》《唐风》,再到今天的《走西口》桃花红杏花白》等,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山西100余县市区,几乎每地都有自己的民歌。山西又是中国戏曲发源地之一,剧种之多,冠居全国。据1980年的普查,山西全省有大小剧种多达52个。山西还是曲艺大省、中国的曲艺之乡,《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西卷》记载山西曲艺形式46种,包括鼓书类(12种)、弦书类(16种)、琴书类(5种)、道情类(6种)、牌子曲类(7种),可谓曲种繁多、形态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