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语言保护和非遗传承有机融合
◇乔全生 郭晓瑞
近年来,由于受众人数减少、表演市场萎缩,演员梯队断层等原因,山西方言口传文化形式正濒临消失,亟待抢救。2019年,我们团队获批教育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研究应用类专项“山西方言口传文化典藏调查研究及数据库建设”项目(YB1924C002)。该项目是教育部批准的首个保护方言口传文化的应用类专项,旨在重点抢救性发掘和保存山西方言多种口传文化形式,探讨语言保护与非遗传承双重有机融合模式,尝试在保护山西方言、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方面蹚出一条新路。
方言口传文化形式亟待保护
山西方言口传文化形式是指用山西方言表达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主要包括山西民歌、民间小戏、民间曲艺、民间韵文和民间俗文学等形式,其中前三种形式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山西民歌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尧舜时代的《击壤歌》《南风歌》到《诗经》中的《魏风》《唐风》,再到今天的《走西口》桃花红杏花白》等,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山西100余县市区,几乎每地都有自己的民歌。山西又是中国戏曲发源地之一,剧种之多,冠居全国。据1980年的普查,山西全省有大小剧种多达52个。山西还是曲艺大省、中国的曲艺之乡,《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西卷》记载山西曲艺形式46种,包括鼓书类(12种)、弦书类(16种)、琴书类(5种)、道情类(6种)、牌子曲类(7种),可谓曲种繁多、形态各异。
然而,近几十年来,山西方言多种口传文化形式面临诸多危机。山西民歌现今虽流传约两万余首,但缺乏系统收集、整理和归类。山西的戏曲除四大梆子外,其他民间小戏都面临存亡考验。山西民间曲艺形式鲜有演出,传承困难,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如晋城“徽宗语”、汾西弦子书、赵城哭丧调、襄垣鼓书、霍州书、洪洞道情等20余种艺术形式已濒临消失。对这些口传文化形式的抢救性保护、保存已经刻不容缓。
“山西方言口传文化典藏调查研究及数据库建设”项目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获得教育部立项支持。该项目旨在对山西方言口传文化形式进行田野调查和系统整理,利用多媒体、数据库和网络技术进行保存和展示。该项目第一阶段重点对山西各地的民歌、民间小戏和民间曲艺形式做重点调查和全方位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有声数据库,以便永久性保存。
努力保留方言口传文化
方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构成我国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的重要基因。随着“推普”的深入,方言的使用空间逐渐被压缩,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岳麓宣言》指出了保护语言多样性的重要性,强调语言多样性对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作用。
如何有效地保护方言、延续方言传承,是当今学界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李宇明在《城市语言规划问题》一文中指出:“只用‘符号观’来调查语音系统、基础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同文化学相结合,详尽调查语言所包含的农牧文化和工商文化。”山西具有丰富的方言口传文化,只有将这些人民大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口传文化艺术形式保留下来,承载口传文化的方言才会得到保存和传承。口传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与方言密切相关。抢救性发掘和保护口传文化,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对传承口传文化的方言的保护,是有效保护山西口传文化形式、保护山西方言的新途径和新模式。
提供新语料、新领域和新平台
1.为山西方言共时历时研究提供大量实态语料
方言中的某些特点在口语中几近消失,但在当地口传文化形式中仍有保留。如山西晋城“徽宗语”流传已有百余年,但学界一直未见报道。我们在调查泽州四弦书时首次发现这种反切语,颠覆了学界认为山西没有“徽宗语”的观点。山西方言特殊的语音特征在很多口传文化形式中都有体现,如平遥弦子书《李巧兰改嫁》中“兰算唱房转响港”等字相押,反映出该方言古咸山宕江摄合流的音韵特征;大同数来宝《下岗》“翘着牢学”相押,反映出中古觉韵与萧豪韵相押的音韵特点。开展山西方言口传文化研究,将为山西方言的共时研究提供丰富的实态语料,为历时演变研究提供确凿的文献依据。
2.为山西方言口传文化的传承和开发奠定重要基础
山西方言口传文化濒临失传、难以为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本资料稀缺、传抄混乱,发掘和整理缺乏系统性,音视频资料也十分少见。如霍州书、平遥盲书等形式主要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从未进行过系统的整理,唱词文本也不多见,再加之盲艺人相继离世,必然导致该艺术形式的失传。该项目从方言角度入手,对各地方言口传文化典藏进行调查研究,注重口传文化的文本转写和音视频摄录,保证口传文化用字规范统一,利用多媒体技术保存珍贵影像,为口传文化的传承和开发奠定重要基础。
3.为语言学与其他学科协同创新发展搭建学术平台
方言口传文化不仅是方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民间文学、音乐学、历史学、民俗学、历史人口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重要材料,开展山西方言口传文化典藏调查研究可以为山西方言研究与其他相关学科协同创新研究搭建学术平台,也可以为山西方言研究提供新的研究领域和新的学科增长点。
大力开展调查研究
开展方言口传文化典藏调查研究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方式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的重要方式。山西具有丰富的方言口传文化形式。这些口传文化是不可复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山西方言口传文化形式的典藏调查研究,是对即将消失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性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021年7月5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尽快把文化和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持产业,助力全省高质量发展。开展山西方言口传文化典藏调查研究,对山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山西省是文化大省,也是旅游大省,将方言口传文化研究与地方文化产业、地方特色旅游相结合,既是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对当地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打造山西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引擎,对山西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型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语言扶贫事业是人类扶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助力减贫的基础性力量。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防止返贫、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成为“后扶贫时代”反贫困的首要任务。开展相对贫困地区口传文化典藏调查研究,开发和利用口传文化资源,发展语言产业和语言经济将为当地带来持续的经济效益,必将成为山西巩固脱贫成果、加快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发掘和保护汉语方言,旨在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民歌、小戏和曲艺等口传文化,是对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赓续绵延。开展方言口传文化典藏调查研究将两者完美结合,是有效保护中国语言资源、接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适时举措,值得大力推广。
(本文系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团队项目“山西方言口传文化调查整理与研究——以晋东南地区说书为例”(TD2020017Y)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科学研究所;中共永济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