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的视角传承礼仪文化
◇周红才
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行为取向、审美标准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礼仪表现出来的维护社会秩序的和谐美、涵养个体身心的格调美、缘饰现实生活的情感美、尊重生命个体的幸福美,都是其难以消融的审美特质。从审美视角挖掘公民自觉提升礼仪素养的内在动因,通过彰显礼仪的审美特质、激发礼仪的审美驱动、挖掘礼仪的审美价值,使内在的审美需求转化为外在的礼仪实践,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路径。
彰显礼仪的审美特质。礼仪的审美特质,通常是通过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活动彰显出来的。从个体的感性行为动作、语言服饰、饮食起居等,到群体的传统节庆、祭祀活动;从寻常百姓家的婚丧嫁娶仪式,到国家的盛大典礼活动,都有鲜明的形象性、生活的肯定性,都以各种方式彰显着礼仪的美,带给人审美的愉悦,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渗透力、影响力。在传承礼仪文化、构建现代礼仪的过程中,通过对个人仪容美、仪态美、服饰美、语言美的规范和养成,引导个体对礼仪之美的欣赏与认同,使其自觉明礼守礼。而在群体参与的礼仪活动中,通过特定的环境、程序、礼器、服饰等,激发参与者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增强群体归属感、自豪感。例如,在建党百年的庆典活动中,特定造型的方阵、服饰、庄严的升旗仪式、鲜艳的红旗、鸣响的礼炮、少年们“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思想伟力等,都能使参与者在仪式的审美情感体验中,激发爱党、爱国之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