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之美推动家庭和谐之美
◇周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回应了人们对家庭建设的新需求与新期盼,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提供了重要依据。家庭礼仪是家庭内部处理家庭关系的行为准则,家庭礼仪教育既是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基础,也是促进家庭关系、家庭伦理正常有序发展的关键。家庭礼仪教育的目的是创造美好家庭,其中,利用礼仪的审美功能,以礼仪之美推动家庭和谐之美,让齐之以礼、待之以礼、约之以礼,变成家庭美德涵养、家庭仪式文化构建、家庭嘉言雅行养成的基本方式,助力家庭和谐、家教纯正、家风文明,从而推动家庭礼仪融入家庭文化建设体系,为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维护社会和谐安定助力。
齐之以礼,注重家庭美德的涵养追求。齐之以礼就是以礼相“齐”,是以礼仪引导家庭成员“随德存仁”,涵养和谐清正家风的一种方式。从古至今,中国人一直非常注重家庭礼仪文化的构建,讲究耕读为本,重视孝悌传承,鼓励修身齐家,强调秉持操守,积淀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家庭传统美德,为后世子孙涵养德性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在现代家庭文化建设中,以礼仪之美陶冶家庭成员的情操、升华道德人格,既体现在礼仪的审美评价与家庭美德评价的统一上,又体现在礼仪美与道德美的一致性上。进入新时代,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的过程中,更要以礼仪之美陶冶家庭成员的德性美,促使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克服不良生活习惯,形成“律己敬人”之礼。促使家庭成员尊崇百善孝为先的古训,赡养父母、尽力陪伴,形成尊敬长辈之礼。促使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关注相处细节,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形成互相爱护之礼,从而构筑向上向善的美好家庭内部关系。与此同时,还要以礼仪之美修饰家庭对外关系,使亲戚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互信互谅、以礼相待,形成和美的公共关系之礼。
待之以礼,推进家庭仪式文化的构建。待之以礼就是以礼相“待”,是用礼仪对家庭成员表达尊重、宽容和谦让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既蕴含守礼”内在的要求,又需要外在的表现形式;既需要讲礼之心”的美好,也需要“循礼行为”的规范。行为的规范与良好的品格互相支撑,诚于中而形于外,是以礼仪之美促进家庭之美的表征。因此,在家庭礼仪建设中,在努力营造文雅平和家庭氛围的同时,还要以礼仪之美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由于家庭仪式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家庭文化资源,使家庭礼仪的理论内容具体化,有效拓展了家庭礼仪教育渠道,因此往往成为提升家庭成员间礼仪行为水平的最佳形式。适宜的家庭仪式还具有审美的特质,通过家庭仪式的培育,利用仪式的礼貌性、规范性、唯美性来表达重视、尊崇和热爱之情,可以加强家庭团结、提升家庭感情。特别是出生礼、诞辰礼、祭奠礼以及各大节庆礼的仪式,有着各自不同的行为准则与活动规范,有着详细、丰富的内容与技巧,甚至就餐入座的顺序和座位位置以及用餐餐具都有不同的讲究。家庭成员在仪式中遵从一定的礼仪规范和要求,与家人和睦相处,逐步养成遵守家庭秩序和维护家庭秩序的自觉,从而在仪式的审美中获得安全感、归属感等方面的满足。
约之以礼,促进家庭嘉言雅行的养成。约之以礼就是以礼相“约”,是倡导家庭成员接受礼的节制,用礼来规范思想和行为的一种方式。家庭礼仪是一种家庭规则。家庭成员将约定俗成的公序良俗以礼貌的方式对自我的言行进行限制规范,将家庭行为的审美追求内化于心、外践于形,对提升家庭和谐意识、提高家庭文化涵养、规约“无礼”的行为失范现象、养成家庭嘉言雅行很有帮助。家庭中的约之以礼,从审美的角度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优美言语的使用。言语是礼仪行为、人际沟通的载体,家庭成员在使用言语进行交流时,在称呼、招呼、致意、音量等方面注重礼貌的表达,通过言语中的“礼让”展现美的胸襟,使得家庭成员身心愉悦,从而处理好家庭内部的关系。二是行为举止的自律。家庭成员在注重自己的仪表、仪容、风度,打造美的外形的基础上,根据其社会角色和家庭情境规范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在坐姿、立姿、站姿与待人接物的身形手势等方面,有意识地进行规约甚至训练,从而形成优雅的举止,彰显良好的教养。三是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形成家庭嘉言雅行的整体氛围,特别是要避免父亲或母亲角色缺失现象,家长要以身作则、行为示范,树立发挥礼仪之美推动家庭和谐之美的意识,主动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升华爱家爱国的家国情怀,促使家庭成为国家高速发展、民族奋发进步、社会和谐美好的重要基点。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21BKS19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女子学院社会发展与管理学院、湖南省公民礼仪素质研究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