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A05

新材料彰显“家谱刻辞”的史学价值

◇张惟捷

由于材料的稀缺性,包括甲骨文、金文在内的晚商文字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弥足珍贵。其中,“家谱刻辞”尤为引人注目,这是因为它既不属于数量众多的“卜辞”,又与习见的记事内容不同,内容上记录了一段独特的“家谱”,故一问世便引起学界注意,争议不断。其事涉及甲骨辨伪、研究方法商榷与新材料的实证,值得加以申说一二。

“家谱刻辞”的问世与早期争议

早在1912年4月,英国人金璋(Lionel Charles Hopkins)便对大英博物馆所藏鹿角家谱刻辞(《库》1989)进行了介绍和研究,揭开了家谱刻辞研究的序幕。同年10月他又发表一文,对所藏一片牛肩胛骨家谱刻辞,即《金》566的内容加以揭示,并与《库》1989作了对比。金璋的研究引起了德国学者勃汉第(Anna Bernhardi)的关注,她在1913年发表的一文中对金璋的研究加以总结与引用,并公布了另两片家谱刻辞。其中,重要的一版是大英博物馆所藏牛肩胛骨,即《库》1506,内容与鹿角家谱刻辞基本相同,此版图像流传极广。勃汉第认为《库》1506是仿《库》1989的伪刻,但对其他家谱刻辞的真实性没有提出质疑。她的观点引起金璋的回应,后者于1913年10月发表一文反驳了勃汉第的看法,认为《库》1506也是真品,同时又公布了他收藏的另一片家谱刻辞。1923年,金璋在《河南遗物和商代记录中的商王世系》一文中又提到家谱刻辞,论证了家谱刻辞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仍然认为它们绝非伪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