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A07
本版标题
  • 汪曾祺小说的“还原”艺术

  • 我与姑母叶嘉莹(二十五)

  • 架桥的人
    —— 我认识的叶言材老师

  • 我与姑母叶嘉莹(二十五)

  • 编后语

· ·

汪曾祺小说的“还原”艺术

◇林超然

汪曾祺小说的大半个身子或者干脆整个身子都浸在真实生活里,他乐于让自己的作品在“还原”的基础上舒枝展叶、开花结果。“完全从理念出发,虚构出一个或几个人物来,我还没有这样干过。”(《〈汪曾祺自选集〉自序》)当然,汪曾祺所写的一切,会体现他的看法、他的角度、他的调整,也会有他的假设、他的想象和他鲜明的主体意识。百姓是可欣赏的,现实是有诗意的,他始终保持着与真实生活促膝对谈的姿态,一生不变。汪曾祺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环境大都有“出处”,这可谓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

人物有原型。生活本有光芒,大可就地取材;真实自带余香,无须舍近求远。汪曾祺在《我的家》中说过:“二伯母守节有年,她变得有些古怪。我的小说《珠子灯》里所写的孙小姐的原型,就是我的二伯母。”《徙》里多个角色都实有其人,写到的高北溟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都是真的,连同那幅“辛夸高岭桂,未徙北溟鹏”的对联也是真的。《王全》结尾处有一段:“现在,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就正在喂着马……灯光照见槽头一个一个马的脑袋。它们正在安静地、严肃地咀嚼着草料……王全,正在夹着料笸箩,弯着腰,无声地忙碌着,或者停下来,用满怀慈爱的、喜悦的眼色,看看这些贵重的牲口。”与小说中人物同名同姓的王全,真实身份是当时张家口农业科学研究所的普通工人。作品起步于实录,又超越了实录,汪曾祺通过“写真实”的努力,让中国当代文学画廊多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工人形象。也许会“杂取种种人”,但完全从零开始的“虚构人物”,在汪曾祺的小说里几乎难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