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A03
本版标题
  • 人工智能会造就无用阶级吗

  • 人工智能的后人类图景

  • 人类增强与“人类阶段”的终结

· ·

人工智能的后人类图景

◇赵松

从古希腊“人是万物的尺度”,到启蒙时期“人为自然立法”,再到近现代西方的“人本主义”,人类高度发达的理性和自由意志被看作人性的核心而称颂。这种对于人与自然关系、人与宗教权力的革命性矫正,将人类推至自然万物的顶端。但是,在一次次的现代科技革命后,人类的自然心理与自然能力越发显得脆弱和不足。随着人类逐渐进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高科技时代,传统人本主义受到冲击,关于人工智能的“后人类”相关观点开始涌现,它们并不是一种政治化划分,而是以智能新技术为基础,对新的人类生存状况的思考。以人类与智能新技术返身互动为基点,可以划分出三种不同涉及技术本质的后人类图景:赛博格社会、技术奇点社会、工业4.0社会。

赛博格社会:人与技术融合或超人类主义。1960年,美国科学家克莱因斯与克莱恩在《赛博格与空间》一文中将 cybernetics(控制论)的 cyb与 organism(生物体)的 org 两个词根组合在一起,创造了 cyborg(赛博格)一词。他们的初衷是设计一种高度自动化的机器,让宇航员的注意力从持续不断地监测和调整飞行器的活动中解放出来,从而改善飞行体验。随着机器与人的深度结合,关于机器辅助作用的讨论逐渐退场,取而代之的是人的边界和主体性问题成为赛博格研究主题。“赛博格”被用来描述未来人类的基本生存状态,指人与技术的高度融合,“一个将自然与人为合成一个体系的、自我规范的生物体”。人与技术的融合,意味着传统人文主义定义的人类物种边界变得模糊,人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人或生物人,而成了格雷所说的“后人类”。在后人类社会图景中,赛博格突破了人类的硬件和软件界限,一方面可以通过生化机械技术强化机体“硬件”,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神经认知科技增强心智“软件”。关于这种改造的后果存在两种可能性:赛博格的支持者认为“成为后人类,意味着超越了那些导致‘人之境况’中不太理想的方面的限制”,从而成为超人,具备“超寿命”“超智能”;反对者认为这种非自然的演化只会让资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让大多数人类沦为无用阶级,从而形成不公平的“马太效应”。笔者认为,赛博格社会可能永远不会真正到来。原因在于,赛博格学者们缺乏对现实社会和历史走向的省察,从而误判了科技走向。考察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科技发展史可知,科技进步的动力并非改善人们的生活,而是资本的逐利性。科技进步惠及的人口数量和程度远未达到科幻世界那样的预期。换言之,赛博格技术只是资本逐利过程中的副产品,永远不会普及和通用。资本不需要那么多赛博格,剥削活人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