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何以优于功利教育
◇王静
众所周知,教育可以加快国家发展,那么“发展”究竟意味着什么?崇尚功利主义理念的教育模式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发展经济、科技等一切有用的事物。但是,功利主义教育把人作为有用的工具,其弊端已显现,过分追求效率和经济会导致资源的消耗以及各方面发展的不平等。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思政教育集合了工具价值与理性价值双重价值理念,认为人本身应被看作一切行为的终极关怀。一切行为,包括教育在内,都应该围绕人本身进行,一切关于教育的努力都应该付诸实现人的人生价值和发展意义。
功利主义思想源自边沁,又译为功用主义、效用主义、乐利主义、效益主义等。边沁秉持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认为人由快乐和痛苦两种情绪主宰。而获得利益可以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伤害利益可以给人带来痛苦。功利就是一种趋利避害的品性,功利主义思想可以适用于个人、社会、共同体,也可以作为一种价值理念指导教育、商业等领域。以功利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导思想可以给个人、社会带来幸福与快乐,同时防止个人、社会受到伤害与痛苦。受功利主义思想影响深刻的代表性学校就是伦敦大学学院(UCL),UCL是依边沁的愿景所建,被称为英国第一所世俗性的教学机构。在UCL之前,边沁还试图建立一所世俗性中学,并只开设具有实用价值的课程,这所中学虽然没有建成,但其功利性的办学理念在UCL得到展现。功利主义拒斥宗教甚至哲学、艺术,崇尚可以为中产阶级提供满足社会实用技能的知识,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烧脑空洞的宗教等抽象的学科、事物上。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功利教育确实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革新,并很快帮助中产阶级实现实用性、盈利性的社会价值。
受功利主义思维影响的教育观认为,国家的发展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即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无须关注教育等资源分配是否公平,甚至民族关系、性别歧视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通过教育提高国际竞争力。这种观点希望教育可以赚钱,教育可以促进科技的迅猛发展,而科技的迭代更新可以更好地创造商业利润。当国家变得越发强大、经济富足,全民的教育、医疗会提升档次,社会资源和经济财富也自然会平等。这种观点乍一看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当我们观察美国社会就能发现,这种教育模式不曾带来以上的福利和平等。通过历史实践的数据统计发现,医疗、教育确实会与科技相关,但与经济增长并无直接关系。人民的美好品质及平等、和谐的生活更与经济增长毫不相干。由此可见,经济的增长或者说商业利润并不能直接促进教育以及社会的公正与平等。反过来说,财富增长也并不意味着国家可以培养出更多受教育水平高、有职业素养的公民。经济增长也并不意味着贫富差距的缩小,更不能保证所有人都可以过上美好、富足的生活。
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提出,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充分发展人性,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教育应该促进各个国家、种族和宗教群体之间的理解、宽容和友好。在现实社会中,受教育权、受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不曾在资本主义社会实践中得到体验,但作为一种理论,一直是不同国家的共同目标。事实证明,功利教育虽然可以迅速提高经济发展、获得财富,但急功近利始终是其初衷,根本不能实现无论是教育还是医疗等方面的资源和机会平等。经过资本主义社会实践的检验,功利主义教育理念是把双刃剑,打着为“科学技术革新、科技如何能为工商业创造利润”的旗号,虽然给社会带来了发展与福利,实则依然是资本主义统治阶级的牟利工具。
另一种教育模式是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的具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双重特点的思政教育模式。马克思对功利主义教育的观点,可以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窥见一二,马克思提出“功利论至少有一个优点,即表明了社会的一切现存关系同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在马克思看来,认清资本主义社会中教育关系与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是一种进步。功利性的教育理论实则反映出“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一切关系实际上仅仅服从于一种抽象的金钱盘剥关系”。马克思虽然肯定了功利主义教育具有进步性及其带来的经济进步,但是他并不完全赞同功利主义理论。
工具理性又被称为形式理性、主观理性、技术理性等。马克斯·韦伯提出,工具理性是行动只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行动借助理性达到自己需要的预期目的,行动者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如果说功利教育把人培养成有用的工具,那么思政教育则是把人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这种发展的特点带有理性效用价值特点。有用的工具是把人作为一种媒介或者说具有物的属性,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为达到目标采取的方法、手段、工具。而工具理性是具有工具化、效用化、功利化取向或机制的运行方式,人借助于这种方式去实现自我的发展。工具理性具有手段性、效用性、精确性等特点。手段性体现在工具理性始终具有一种工具价值,是作为手段的一种工具。效用性受实用主义价值观念影响,强调对目标结果的实现具有实际效用。精确性体现在目的与结果上的“求真”“务实”。精确理性又被称为科学理性、实际理性、形式理性,追求“去魅化”。精确理性的操作方法是观察事物的客观运行规律,通过科学精准的逻辑思维去推理、计算结果。思政教育的工具理性体现在政治教育、效用经济、科技发展、人文艺术、美术德育等诸多方面。在实现科技发展、经济增强的同时,也把工具理性适用于自然生态、人文素养、道德价值等领域;进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与价值理性协同作用,满足人类发展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在思政教育全面发展的视野中,在功利主义看来无用的舞蹈、文学等恰恰可以提升功利主义所谓的快乐和幸福感。
价值理性是与工具理性相对应的概念,以免传统工具理性漠视人的情感需求,思政教育同时引入价值理性。价值理性更多的是在关注人的发展的同时关注人的道德、价值、信仰等,强调发展目标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马克思提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因为价值理性关注的是人的道德、价值,这里包括整个社会主流的价值和每个人不同的价值观、道德观。马克思认为,正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差异才导致价值目标的差异,而人与人关于事物的看法、态度更是存在大同小异或者大异小同。思政教育的作用之一就是在强调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对个人、群体进行正确的引导,进而调节不同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价值目标,以期最终实现平等。这里的平等不仅是经济、物质,也包括精神价值和道德价值,以及享受资源平等的权利和维护其他人享有同样平等权利的义务等。
思政教育并不否认教育的工具理性,但是强调工具价值与理性价值相结合。从经济效用方面讲,马克斯·韦伯指出,“工具理性”是以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而服务。国家若想在全球保持或提高竞争力就必须提高科学技术,科技发展带来的一项重大利好就是经济的迅猛发展。但在重视为经济、为科技的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思政教育的价值理性。与功利性教育只注重工具性不同,思政教育并不像功利教育把人作为“有用的工具”,思政教育把人作为具有理性价值的人。马克思也认为理论实现效用的最终目的还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价值理性的特点是具有应然性、主体性、道德性,其中应然与实然对应,工具理性强调的是实用性与现实可以实现的目标和经过实践达到的效果,而价值理性对工具理性具有一定超越性,价值理性可以是一种期待的愿景,一种短期内实现起来稍有难度的目标,是一种美好的希冀;主体性更强调把人作为目的,一切工具价值都需要服务于人的发展;道德性与追求“去魅”的客观性不同,强调在法律规则与道德礼仪之间要有美德。马克思提出,“把人看成本质上的生产性存在物,且把工作看成是一种解放和自我实现的活动,至少是这样的一种可能性的活动”。价值理性所主张的合目的性,实际上是指符合人的目的。在价值理性维度,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终还是为了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在思政教育中人的发展始终是目的,国家发展可以带动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可以促进国家的发展。
(本文系江苏省教学改革课题“立基学生中心的‘二维三阶’卓越法治人才培养课堂教学模式改革”(2019JSJG15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