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A10
本版标题
  • 思政教育何以优于功利教育

  • 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共进

  • 从历史视野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

  • 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完善课程思政

· ·

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共进

◇贾学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要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引,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工业文明以来形成的功利主义自然观仍然存在,并会影响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这就决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极大的努力。“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法规严守生态底线,但更需要以教化培育生态文明意识。而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高校责无旁贷,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又显得尤为关键。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心环节,具有凝聚人心和目标导向的作用,可以对身处“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意识的“引导与栽培”,促进生态实践。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机融合,既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同向同行,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同向同行是理论上的逻辑必然。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强调人的权利但更注重人对自然的责任与关怀,其理论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世界的本体、人的价值追求、社会的发展方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关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展观等,使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同的理论旨归——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因此,二者融合不但可能亦很必要。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同向同行是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目前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在发展方式、制度设计、技术选择等方面面临着许多亟须解决的难题,这其中又以思想的解放与观念的引导最为迫切。理念要根植于思想才能指挥行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上的每一步前进都要依赖于具有良好生态文明意识的人。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基本前提与首要保障是确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这就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引领作用与渗透作用,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弘扬与培养生态文明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