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A10
本版标题
  • 思政教育何以优于功利教育

  • 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共进

  • 从历史视野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

  • 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完善课程思政

· ·

从历史视野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

◇王翼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后疫情”时期的复杂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本质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套由特定符号系统构建的话语体系,其对象是现实的人,是在回应人们关切的现实问题中得以彰显价值的。然而,任何现实问题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都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得以解决的。因此,以历史为视野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路径便成为一种有益尝试。

将“四史”学习融入思政课堂。尊重历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在“四史”学习中总结经验教训,把握规律,更好地为思政课教学的现实服务,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有效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源自“真”字。所谓“真”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能够让人信服,并在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互动,从而“通情达理”。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增效离不开受教者情感共鸣的激发,而历史则是情感的有效催化剂,历史中饱含的高尚的道德品质、不朽的民族精神、忠贞的民族气节、真挚的民族情感以及优良的民族习惯都是可以引发人们情感认同的重要元素。德国文学家莱辛曾说,历史不应该是记忆的负担,而应该是理智的启迪,思想政治教育也应从历史中寻求引发情感共鸣的丰富素材。表面上看,历史事实是过往的客观存在,但对于过去的考证仅仅是研究历史事实的一种方法,历史之所以吸引人绝不是因为其只是对以往史料的简单堆砌,而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历史事件的解释中始终饱含着人的情感。正如著名史学家赵亚夫所言:“当历史上那些曾经鲜活的事件、人物、制度、艺术转化为文字、文物载于史册的那一刻起,就凝固了。凝固的历史或藏于我们的生活,或置于我们的性格与情操,或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不为我们所知,静静地等着我们去发现。” 例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中曾涌现过一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与英雄人物;新中国成立以来,曾出现过一批无私奉献的先进模范与建设者;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曾展现出令世界惊叹的智慧、责任与担当,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也曾留下很多令人记忆深刻的经验与教训。从这些凝固的历史中抽取丰富的情感要素,并将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融合,对于产生持久且良好的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