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对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引领作用
◇陈锡喜
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一级学科的设立,是从原政治学一级学科下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提升出来的,其背景是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和启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课程设置的“05方案”。17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取得了重要成绩,但离新时代党中央提出的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为此,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首先需要在理念上清晰定位其在马克思主义学科群中的地位以及功能,在内容上明确研究的重点,在路径上强化问题意识。
回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建设的成绩和短板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一级学科设置的初衷,是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以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学科支撑和为凝聚师资提供有效平台。初期设立的5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有3个是直接对应本科思政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而后在2008年增设第6个二级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更是直截了当表明其目的,就是“为强化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功能和教师队伍建设”。这在其他学科设置中,是绝无仅有的。此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制定的相关文件,都明确把为思政课服务定位于该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主要任务”“重要任务”甚至“第一位任务”或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