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Y04版:院内专刊4

涟源一中——小城市里的“大”学校

◇刘克祥(经济所)

我的高中母校涟源一中,是在抗战期间“国立师范学院”(通称“国师”或“蓝田师范”)原址上建立起来的一所中学,也是当时全县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学。而国师又是租赁(实为无偿使用)私家宅邸“李园”办起来的。从李园到国师、再到我入读时的涟源一中,中间几经周折、跌宕变迁,留下了不少传奇故事。一所位处内陆腹地乡间的私家宅邸,主人愿意并且能够用来开办一所“国立”学校,本身就带有一种令人遐想的传奇色彩。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大片国土沦丧,国民经济和教育事业均遭毁灭性破坏,抗战人才严重匮乏,改善和发展教育,特别是作为中小学教育基础的师范教育,成为救亡图存的重要核心。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强调要从速采取措施,加强师资培训,改善中小学教育。1938年7月出台《师范学院规程》,决定添设独立高等师范一所,名为“国立师范学院”,地点最好是离湘桂或湘黔铁路不远的市镇。教育部旋即延聘上海光华大学副校长廖世承、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俊升、国民党中宣部副部长潘公展、湖南省教育厅厅长朱经农、西北联大教授汪德耀5人组成筹委会,廖世承为筹委会主任(后受聘为国立师范学院院长)。廖世承经多方考察比较,迄无合适地点。当时已迁至蓝田的长沙长郡中学校长鲁立刚,向廖世承竭力推荐蓝田,谓“安定文化”“青出于蓝”。廖世承即往蓝田仔细探访,发现该地环境优美,远离粤汉线,受日寇侵扰较少,而水陆交通尚称便利,很适宜办学,乃决定选址蓝田。更令他惊喜的是,当时正在家休养的李园“大家长”李云龙(卓然),欣然应允无偿提供李园全部房舍,并立即动员搬家,腾出房屋供学校使用。选址、建校突然变得空前顺利而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