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纪念馆随想
◇许长江(语言所)
2002年,位于北京东花市斜街的袁崇焕纪念馆落成,大门两边是康有为写的对联“自坏长城慨今古 永留毅魄壮山河”。
一
从大门进去后,不大的院子很清静,北面的五间正房是祠堂,正堂内袁崇焕画像的两边,是取其《边中送别》诗中“杖策只因图雪耻 橫戈原不为封侯”而成的联句;东西共四个侧室里以文图为主,是介绍袁崇焕清廉勤政、精忠爱国事迹的生平展,以及袁崇焕手书听雨》,清同治“重修广东旧义园”,康有为手书《明袁督师庙纪》,李济深撰写、叶恭绰笔书、陈云亭镌刻的《重修明督师袁崇焕祠墓碑》等石刻碑记,以及一些弓弩、火药罐、瓷器等实物。
堂后院落北端,是袁崇焕和第一代守墓人佘义士的坟冢、墓碑及石供桌,碑文是清道光年间,湖南巡抚吴荣光题写的“有明袁大将军墓”。佘家于此守墓看坟390年,第十七代守墓人佘幼芝2020年去世,东南角的房间曾是她会客的办公室。
这一带从明朝开始至民国初期,一直都是广东义园;新中国成立不久,北京市政府对城区进行改造,要把城里包括广东义园在内的墓葬迁出。为此,李济深、叶恭绰、章士钊、柳亚子四位民主人士,联名致信毛泽东,提出“兹当提倡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之际”,应对祠墓进行“保全并加崇饰”的请求,得到毛泽东亲笔回信批示:“……我意若无大碍,袁崇焕祠墓应予保存……”并称袁崇焕为明末爱国领袖人物”。
20世纪70年代,祠墓遭毁,后国家拨乱反正予以修复;1984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重新修缮,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成为北京市东城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的“官德教育基地”,2020年底又列为北京市廉政教育基地。
二
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明万历进士,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是彼时为数不多亦文亦武,既有本事又有骨气,官至兵部尚书的中央大员。
天启年间,清太祖努尔哈赤挥军南下,打进山海关外的宁远城;袁崇焕巧用兵,血战数日,以3万之师打得10万清军退回白山黑水;努尔哈赤亦于此役中被炮火击伤,不久死去,史称“宁远大捷”。三年后,继位的清太宗皇太极率军复仇,再次攻打宁远及锦州。袁崇焕也再次展示其军事才能,完胜清军,又获宁锦大捷,为保大明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天启末年,因不善官场奉承谄媚,不附阉党魏忠贤,被弹劾去职,辞官回乡。
崇祯继位后,再度启用袁崇焕,擢兵部尚书等职,并亲赐可专断专杀的尚方剑,命其督师辽东。袁崇焕一上任,即奔赴皮岛(今朝鲜西海岸的一座小岛),斩了也是抗清名将的驻岛总兵毛文龙。不久,崇祯中后金离间计,听信魏忠贤余党谗言,认为袁崇焕与后金有密约背叛朝廷,遂命锦衣卫将其捕入大牢。翌年,在专门处决官吏的西市刑场(今西四十字路口)施以磔刑。袁崇焕为官时两袖清风,死后家人遭流徙,抄没家产时竟无余财。今人纪念他,可谓英雄已去四百年,留得精神在人间。
据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委员会刊行的史料介绍,乾隆阅《明史》时,知袁冤屈,御批“上谕……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闇政昏……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为其平反昭雪。对乾隆来说,袁崇焕虽致先帝死,但此时早已时过境迁;为时政所需,笼络人心稳固政权,除平反外,还为袁、佘二人修坟,以旌气节。另据馆里的工作人员说,前些年,袁崇焕家乡的人,每年都从广东老家专程来到这里祭拜先人,只不过这几年来得少了。
三
来到袁崇焕纪念馆,不得不提一提尚方剑。尚方剑俗称尚方宝剑,由专门给帝王制作器物的尚方署打造,因是御用,做工精良,体现着所处时代最高的工艺水平,该署所造之物均冠名“尚方”,如尚方镜、尚方伞等,以标明身份,区别于坊间之物。
明中期前,尚方剑虽出身高贵,但也仅是个物件,皇上瞅着谁顺眼,常临时起意,随手龙恩赐剑。如元代道士张留孙治好了皇后的病,世祖忽必烈不仅命尚方署铸剑一柄赐之,而且还在大都城外御赐土地,给他建了一座崇真万寿宫(今北京宽街中医医院所在地),张留孙虽惶恐却不敢辞。此时剑的性质,就是荣誉褒奖,没啥特殊含义,更与权力无关。
明代后期,尚方剑开始有了政治含义。万历、天启年间,边关狼烟四起,皇上不放心,频频派出巡视军队的大臣。临行前,都要亲赐尚方剑,并耳提面命一番:此行乃“代朕亲征,可便宜行事……”以期节制军中那些桀骜不驯的武将。可偏偏这些中央派出的巡视官员除袁崇焕外,多为不懂军事的文职。只因手中握有这把秉承圣意、可专断专杀的尚方剑,他们在处理具体事情时,一旦请出此剑,犹如北宋包龙图的那口虎头铡,视同皇帝亲临现场,谁敢不从?
但这样问题就来了,如果只有一把尚方剑自然无事,因为只有一个人有这把代表皇上的剑,可偏偏皇上对派出的巡视官员都赐剑。这可就麻烦了,剑一多,你有,我也有,谁怕谁?尤其是在对峙的双方都有此剑时,咋办?比如,袁崇焕和毛文龙各自都持有这把同等效力的剑,双方又都是旗鼓相当,斤两彼此互见的朝廷命官;只不过毛文龙手中的剑是前朝皇上授予,袁崇焕的剑是当朝圣上所赐,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后续两人的矛盾,也为两人的悲剧性结局埋下了伏笔。
尚方剑作为帝王统御术中的一种临时性办法,开始时还挺管用,如万历年间,神宗赐剑甘肃巡抚叶梦熊,让其节制各路将领,统一指挥作战获胜,满朝皆喜。尝到甜头儿的皇上,觉得这招儿不错,于是,打这儿往后,哪儿有乱子,哪儿就有尚方剑出现。可皇上不按正常的上下级组织程序办事,指望靠亲授越权的手段掌控军务,时间一长就不灵光了。实际上,明代后期尚方剑现象的本质,是皇权至上的一种政治文化,到了清代,皇帝们吸取明朝的教训,就不再使用尚方剑了。
从袁崇焕纪念馆出来,环顾左右,发现观众算上我共七人,寥落,但这反倒能使人得以静心地仔细观看展陈内容,回顾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