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海洋 以宽广的胸怀拥抱世界
◇严威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地球海洋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中国不仅是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的大国,也是一个拥有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大国。我国拥有6500多个小岛和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及大片的专属经济区。中华民族未来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要求中国必须大踏步走向海洋。
海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鲜亮的底色。三国时期,吴国曾有万余人出海航行,到达夷州(今台湾)。宋代拥有先进的航海技术,海上贸易发展到非洲的东海岸,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及其工艺等,也传播到了这些国家。明朝初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历时近30年(1405—1433年),最远到达东非、红海,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繁荣于唐宋。明朝因倭寇掠扰、明政府实施海禁,海上丝路中断。清朝建立后,继续实行海禁,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五次大规模侵华都是以海军控制中国的制海权为先导。从1840年到1949年的100多年里,中国积贫积弱,有海无防,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470余次。中国几乎所有重要的港口、港湾、岛屿都屡遭列强蹂躏。
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为中国有海无防的历史画上了句号。1953年2月,毛泽东同志说,近代中国有海无防,帝国主义从海上破门而入,侵略我们国家。“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1958年9月,中国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国政府许可,不得进入中国领海及其上空。”新中国向世界宣示了自己的领海和海权。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把经略海洋、巩固海防作为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大事。他说,当今世界各国把经济科技发展重点、战略威慑重点转向海洋。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中国要改革开放,海军要成为坚强后盾。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代更加需要海洋,更加离不开海洋。为了解决海洋权益争议,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坚持主权,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新思路。21世纪,世界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海洋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制高点,如何维护我国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直接关系到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2002年,中国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优化海洋生态环境,构建海洋制度体系,建设海上国防力量的任务。中国不仅维护自身海洋权益,而且以实际行动维护世界人民的利益。从2008年开始,中国海军根据联合国有关决议在亚丁湾护航。2008—2022年,中国派出的40批护航舰队兢兢业业,忠于职守,体现了海洋大国的责任担当。
新时代是中国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的时代。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海洋强国建设战略。推进海洋强国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挂在心头的大事。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四个转变”——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着力推动海洋维权向统筹兼顾型转变。新时代,我国提高了海洋渔业、海洋油气、清洁能源、海洋旅游的开发能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淘汰了一些老旧船舶,规范水上交通秩序,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了一批重点港口设施、跨海大桥、运输船舶、海底隧道和海上石油平台,辽宁号”“山东号”“蛟龙号”等海洋“国之重器”诞生,中国人的海洋梦渐成现实。
与此同时,中国以宽广的胸怀拥抱世界。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港口航运、海洋能源、经济贸易、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人文交流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大大促进了沿线国家经济繁荣和互利共赢。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不论国际局势怎么变,中国以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的行动不会变。
(本文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研究项目“《海洋与人类》通识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