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A01
本版标题
  • 讲好中国故事重在实践创造

  • 携手深化碳中和国际合作

  •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
    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俄智库高端论坛(2022)召开

  • 【一版 图片】

  • 习近平致信祝贺
    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

  • 【一版 图片】

· ·

讲好中国故事重在实践创造

◇本报记者  段丹洁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对外传播事业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重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在新一轮传播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课题。

国际传播新格局正在重塑

经过近些年的建设实践,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快速提高,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告诉记者,当前,国际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化,政府、企业、媒体、民间组织等机构乃至个体,都已成为国际传播的主力军。传播渠道和平台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型互联网渠道和平台已成为中国国际传播的主渠道和主战场。传播内容与服务层次更加多样,既有政治、经济等宏大而重要的故事叙述,又有社会、文化乃至日常生活等细小而温馨的情节打动。

谈及我国国际传播呈现的新形式和新特点,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高金萍表示,一方面,执政党形象传播成为新的国际传播发力点。中国国际传播有意识地加强了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全球传播,在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等重大事件中,着力呈现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实践,用生动鲜活的优秀党员形象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另一方面,智能技术与虚拟技术快速入场,中国国际主流媒体加速信息通信技术、智能技术和虚拟技术应用,以技术创新赋能内容表达。在一系列重大全球事件中,中国国际传播媒体做到了及时、主动发声,传达中国立场、中国声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舆论氛围。

推动中国与世界深度对话,推进国际理解与文明互鉴,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国际传播实践的发展方向,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理念

新兴媒体、自媒体传播技术的兴起,使我们面临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和舆论格局发生着重大变化。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认为,数字时代驱动下的国际传播主体变得多元化,生动、立体、全面、真实的中国形象也交织着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异域的丰富元素。因此,“中国故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叙事空间”。国际传播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需要重新思考中国故事及其多样的叙事表达。

新时代快速发展的中国,从来都不缺故事。创办于2011年的“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至今已经走过十余年,项目发起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认为,与其生硬地向世界宣传中国,不如请外国人亲自体验中国文化,借外国青年的见闻,将真实鲜活的中国展现出来。如今,“看中国”已经接纳了来自五大洲91国的804位外国学生,以及1400多位中国学生,共同创作了涵盖20多个语种在内的779部纪录片,向全世界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其中,拍摄于2021年的《新中国之歌》以国歌诞生史、传播史作为切入点,以小见大,讲述了中国国歌的诞生及其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折射出深沉的家国情怀,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黄会林说,一部部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作品,拓宽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之路。这也正是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国际话语表达方式,推动东西文明交融的重要探索和尝试。

推动民心相通、价值共振、情感共鸣,是我国国际传播学界与业界的共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钟新认为,借助脱贫攻坚、建党百年、疫情防控、“一带一路”合作等国内外重大事件报道,我国致力讲好中国故事、表达对世界民众命运的积极关切。各行业的日常交往以及持续的人文交流,达到了国际传播“润物无声”的效果。学界对于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深入推进,逐步形成了内在建构和外在呈现的统一。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维护国家发展与推进国际传播,对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尊重传播规律的基础上,既要重视内容与形式的叠加,又要充分发掘中国与世界“传播化”的有机嵌入机制,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也让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 

构建中国特色国际传播体系

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必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同样要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胡正荣看来,这既是对讲好中国故事的理性要求,也是对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感性要求。“要从战略规划上,做出全面系统的布局,从而进一步落实到传播主体、渠道、平台、内容与服务以及用户和效果的优化与升级上。”胡正荣谈道。

真诚倾听国际民意、充分理解利益相关方的期待与关切,识别中国国际传播需要应对的老问题与新问题,是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必须做好的功课。钟新认为,中国国际传播既要精准识别错误言论,开展舆论斗争,更要完善全民国际传播体系,动员各行各业在与世界互动中努力做到“可信、可爱、可敬”,并学会善讲自己的故事,在与广大公众共情与关系建构进程中提升中国形象亲和力。

丰富我国国际传播话语,增强不同传播主体的主体意识,成为了探索新时代讲述中国故事的新路径和新思路。张志安建议,要鼓励“在场”青年网民更多地通过全球互联网平台积极参与国际传播,以第一人称讲述中国故事,掌握传播主动权。突出通俗化表达和生活化视角的“软传播”思路,强化网络国际传播的交流感和故事感,培育和鼓励民间力量积极参与网络国际传播。 

真切表达中国价值,真实呈现中国形象,强调的是精准,它是国际传播行稳致远的核心和关键;多维发出中国之声,多层实施中国之智,强调的是有效,它是国际传播行稳致远的抓手和路径。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理论体系,需要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全要素结合,不仅要有“自知之明”,更要有“知人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