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三重逻辑
抓好大学预科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当代价值
统筹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抓好大学预科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黄秋艳
对采取集中模式的培养学校而言,抓好大学预科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必须坚持不懈宣传、普及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引导少数民族预科生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大学预科立德树人全过程。培养学校应发挥民族地区主阵地的优势,紧紧围绕促进预科生与其他本科生交往交流交融的目标,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一是指定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来主抓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培养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由学校团委或学生工作处牵头,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定期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系列活动。为了确保活动出成效,牵头主抓部门应对活动方案和可操作性进行严格把关,避免在举办各种大型活动时出现形式主义和走过场等。只有明确责任与分工,才能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情况进行成效检验和监督落实。二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利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通识课程和结合民族地区实际编写教材,综合运用案例式、互动式、情景式等教学教法,把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理念讲清楚、讲透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负责具体开展预科生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学单位和学校教务处要定期开展课堂效果测评,关注学生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等课堂教学内容是否听得懂、学得深,可从课后的师生交流、学生完成随堂作业的情况、学生之间谈论的热点话题、参加各类文体比赛知识竞答获奖情况等方面进行教学效果检验。三是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从具有民族学、历史学、教育学和政治学等专业背景的教师队伍中,遴选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来主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相关课程、专题和讲座。对这类教师应加强培训、管理和考核,表现突出的予以奖励,确保从事大学预科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政治过硬、素质过硬、业务过硬。